(历史同人)被秦始皇朝臣听到心声后(143)+番外
李斯点头:“师兄所言甚是。”
韩非叹了口气:“秦王横扫六国之雄,雄心,已经再,再不可阻挡。如今赵国破败,赵国最,最聪慧沉,沉稳的大将李牧,也归了秦。有些本事的文臣,也跟着来秦。
赵国国军扶不起来,此时师兄正,正该立即上疏,劝秦王攻赵。此事乃国事,比,比起师兄的私事,更吸引众人议论。”
李斯闻言,立即摆出一脸苦相,他摸了摸腰侧,随意将自己的印章丢给韩非。
然后立即拉着被子捂住他的脸,嗓音闷闷的:“我如今心烦意乱,无法行文了。只要一提笔,我便想起写《论养猪之必要》的情状。请师弟带我做疏,客卿之印你随便用就是。”
他说着身子一转,就不再看韩非。
韩非低头,看见自己手中的客卿印信,不由抿了抿唇。
他知道,这个师兄给了自己一个选择。现在若是他帮忙做疏,便是说明,今后他会慢慢涉及秦国朝政之事,像那些他国的臣子一般逐渐变成秦臣,而不再是韩臣。
韩非脑海间闪过一张张朴实的、忙碌的、有期盼和闪着光彩的黔首脸颊,再回忆起韩国未曾破灭,国政混乱,百姓民不聊生的情状,他默默将印信捏在手心,捏得指节发白。
或许那样的韩国根本不值得他记住。
不久,桌案处传来纸笔轻微摩擦之声,十分令人安心。
李斯无声笑了笑,随即放心的睡了过去。
不久后,嬴政便接到了这封由韩非代写的《伐赵檄文》。
一开始,嬴政还以为自己看错了。他满心不敢置信,还伴随着巨大的欢喜!他强行压抑住心情,再次从头到尾,仔仔细细,逐字逐句的将这一篇上疏读了一遍,发现果然是韩非写的!
韩非对秦国本无出仕之心,本来他还殉国过,全靠嬴政、赵瑶君、李斯的强行操作,才让他没有死成。如今他肯替李斯写奏疏,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嬴政连忙提笔,再奏疏上激动欢悦的挥毫,落下“大善”二字!然后又迫切的给自己早就喜爱憧憬的人才韩非,写一封真情实感的手信,让李城亲自送去韩非府上。
写完信,嬴政继续处理伐赵之事。
如今兵马备齐,粮草齐聚,将帅得令,赵国又危在旦夕,此时出兵,再合适不过。
嬴政当即叫来王绾、章邯、王翦、李牧、蒙骜、麃(biao)公等汇聚一堂商议出征之事。
等赵瑶君忙着做完作业,忙着学习,好不容易得了空闲之时,玄甲玄盔的秦军,如同黑沉沉的乌云,以不可阻挡的气势,集中在了咸阳城门口。
嬴政上朝楼,赵瑶君和扶苏,以及众臣都为大军送别。
春日风大,吹得旌旗猎猎作响。风中传来雄浑古朴的号角之声,如同战争打响时的号角,掀开收割生命的序幕。羊皮大鼓置于墙头,耳边似乎能听到战场嘶鸣之声。
王翦、蒙骜各自将手中一只鼓棒,双手奉于嬴政身前,嗓音恭敬而肃杀:“请大王为我大秦战士鸣鼓,以壮军中士气!”
嬴政接过鼓棒,目光扫视咸阳城下的兵马,并无一言,只用鼓棒在那羊皮大鼓上又沉又响的敲动了第一声:“咚——”
大地好似震动。
“咚——”
军中伴随这鼓点,唱起了《无衣》之歌。
赵瑶君站得直直的,看着城楼下密密麻麻,整齐划一的秦军,如今汇聚成了一首豪壮昂扬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赳赳老秦,雄雄雅言,在两千多年前的时空里,呈现在赵瑶君的眼前。
这一首《无衣》响起之时,便能听到其中的兵器交锋的刀光剑影,人声嘶喊的生命流逝,秦兵团结作战的骁勇英姿,甚至能看到一个全新的,彻底大一统的国家正在形成......
赵瑶君站着,表情有些凝重。本以为她这个在末世见惯了生死,早磨练出一颗又硬又冷的心的人,面对这样的场面不会出现任何动容的。
可是,真的见到这样的场面之时,她表情冷硬的像石头,眼圈却微微红了。
忽然,赵瑶君感觉自己的身子被一个带着熟悉淡香的温暖、宽阔的怀抱的抱了起来。
手中忽然被塞了一根鼓棒。
赵瑶君:“?”
嬴政单手抱着她。
赵瑶君回头:“阿父,干什么呢?”
嬴政目光极快的扫了她一眼,用另一只大手,将她握着鼓棒的小手完全包在其中。
他嗓音十分平静:“此大鼓与鼓棒,乃是我太翁昭襄王时旧物,后由我阿父掌控,多年后又传到寡人手中,如今寡人将此鼓棒传至我儿手中。
我儿如今年岁尚小,力气虽大,身量却不足,寡人才抱你为将士击鼓送行。待你长成,便由你亲自执掌此鼓棒,亲自击响,为将士壮行!”
赵瑶君立即感觉此话重若千钧,她本是有无数神力在身的,但现在她忽然觉得自己握不住这轻飘飘的鼓棒,敲不动这传了几代的,古朴厚重的大鼓。
【可这难道不该是我扶苏阿兄来敲的吗?】
侍奉在侧的群臣,却没有半点异议,好似没听到赵瑶君心里的话。
甚至,原本开始慢慢开拔的秦军,见到她拿了鼓棒之后,《无衣》之歌唱得越发激烈雄壮起来。
赵瑶君感觉嬴政胸膛微微震动,听到他轻笑一声,嗓音却很认真:“我儿,待寡人老迈后,此鼓今后便只能由你一人来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