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被秦始皇朝臣听到心声后(186)+番外

作者: 梅子留酸 阅读记录

那种清透温润,犹如玉佩质地的感觉,远远不是陶器能够比较的。扶苏和成林见到这场面,呼吸不由一顿,赵瑶君倒是面色如常,她弯腰拿起一个五瓣梅花的白瓷茶杯,细细看了起来。

灯光下,白瓷杯胎质轻薄,素白温润,因釉料、瓷土稍稍氧化而带着淡淡的闪青,但这浅浅的杂色却使得整个梅花纹杯子更加生动起来,显得格外特别温润。

触手滑润,莹润无比。

赵瑶君用指尖轻轻弹了一下杯沿。

“叮——”

音长而韵清的声音在厅中响起,扶苏和众人神情都恍惚了一瞬。

赵瑶君满意一笑:“不错不错,井陉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满城传。来人,给我拿茶叶和热汤来!”

【这回我不赚翻的话,就问谁还能赚翻?】

第94章

侍从拿来了茶叶并开水,还有汤匙等各种工具。

赵瑶君只是在短视频上刷过泡茶的过程,她自己其实不大会,茶文化只是浅薄的了解一点。

不过不会也没关系,华夏民族自古就是具有文艺创造的民族,只要有了茶叶、茶具、热水,经过时间的推移,茶文化总是会慢慢诞生的。

洗了少许的茶叶后,重新将烧沸的清水注入五瓣梅花白瓷杯中。

片刻后,那枯萎的茶叶开始在白瓷杯子里舒展着身躯,显得曼妙多姿。水汽氤氲蒸腾而上,伴随着淡淡的茶香,十分舒缓心神。

赵瑶君找了一套最小的白瓷杯子,将茶叶分离,倒了茶水在其中,对扶苏、徐长龄、成林道:“你们喝了试试?这和茶羹是不同的味道。”

时下人已经开始饮茶了,但却不是像后世一样泡茶喝,而是在茶当中加入各种小料一块儿熬煮,做成茶羹,像粥一样的吃。

像赵瑶君这样光泡茶,对于扶苏他们而言,还是头一回见,他们难免觉得格外新奇。

扶苏端起茶杯,那茶杯刚刚入手,他就忍不住用指腹轻轻摩挲了几下那格外光滑细腻、温润如玉的杯壁。

待看到杯中茶叶舒展,茶汤清澈淡绿,他就期待的端起来喝了一口。

温热的茶水轻抿如口,茶叶特有的清香和苦涩在唇齿之间流连融合,待到咽下温热的茶水后,竟有一股淡淡的回甘充斥在口舌之中,有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这清爽的感觉有别于茶羹浓稠黏糊的口感,倒是有几分新奇。

赵瑶君端起茶水了慢吞吞喝了之后,询问扶苏:“阿兄感觉这清茶如何?”

扶苏笑道:“倒是不错,杯子精致好看,触手凉润,配上这茶叶,清清白白的倒是有些滋味。”

赵瑶君点头,又拿起缠枝白瓷酒壶、稍显粗陋却有了大致形状的瓷枕、还有些漂亮花纹的碟子、杯子、小摆件。

但其中最漂亮,最吸引人视线的,还是一个成人小臂高的影青釉瓷瓶。

赵瑶君和扶苏几人围在这个瓷瓶旁边,细细赏玩。

这个细口影青釉瓷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两种颜色融合得格外和谐完美。

大家细细一看,只觉得它晶莹润彻,胎薄如纸,看上去轻薄脆弱无比,色泽美妙,那暖黄的烛光一照,瓶上飘逸灵动的花纹,竟然内外可见!

这细口影青釉瓷瓶光照之下,那花纹好似随着光影浮动一般。扶苏想要抬手摸一摸,却又畏惧这样脆弱精美的宝物经受不住触碰。

他痴迷的感叹道:“这可真是美妙至极,若不是细细观察,我只会以为它是上好美玉雕制而成的花瓶。细细一看,它又比美玉脆弱透薄得多。”

赵瑶君看向抑制不住笑容的陶长春,问道:“这影青釉花瓶,不知是谁烧制出来的?”

陶长春连忙拱手道:“正是草民。”

赵瑶君在众人心惊胆战的眼神之中,轻柔的拿起花瓶:“不知道你是怎么烧制的?怎么会烧出这如玉如冰,清白透彻,薄如纸张的瓷瓶?”

陶长春听了这夸奖,心里甜滋滋的,忍不住朝赵瑶君道:“这都是殿下传我们烧瓷之法。我们主要是学井陉瓷器的制作工艺。”

“可是在这个留影石影像里,我记得一个叫景德镇的地方,他们在釉料里面加入一些铁粉,控制釉料的比列和好窑炉的温度,就烧出了这样如同美玉冰片瓷器。”

“草民觉得此物极美,便在心里牢牢记下了这景德镇的烧制了秘诀。之后,草民尝试着烧了几次,终于将这细口影青釉花瓶烧了出来。”

他回想起那留影石之中,青白温润却如同冰玉一样薄透彻明的瓷器,一眼就让人目眩神迷,觉得美丽至极。

只是留影里匆匆那一眼,以及穿插在影像里极为简略的介绍,陶长春心里就燃起了扑不灭的熊熊烈火,这火还越烧越烈!

他做梦也想将这美丽的瓷器烧制出来!

故而陶长春将留影里说的仙音,每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等看完留影石影像,他马不停蹄开始尝试,在经过许多此打磨、配料、上釉、开窑,他终于将这美妙无双的瓷器烧了出来。

赵瑶君听了陶长春的话,极为高兴,觉得他不仅烧瓷的技术不错,还能主动烧制出了井陉烧瓷工艺外的其他瓷器,实在很有探索精神,

不过对于其他根据井陉传统烧瓷工艺,烧出瓷器的陶匠,她都给了一连串丰厚的奖励,惹得这十多个陶匠感激连连。

等这十多个陶匠道谢之后,赵瑶君沉吟道:“这些瓷器,是由你们学习、研制实践而烧出来的,你们当居首功!”

赵瑶君环顾这十多个匠人喜气洋洋的脸:“正好,过段时日四国联盟军中,各国都会派出使者前往咸阳宫中觐见致歉,同秦国来一次五国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