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被秦始皇朝臣听到心声后(225)+番外

作者: 梅子留酸 阅读记录

“正巧他们风尘仆仆的,恐污殿下尊目,我已经让他们沐浴换衣了。如今他们正在驿站之中,不知殿下可要抽空见一见?”

赵瑶君立即来了精神:“当然要见!”

【这么多活的大佬,我肯定要见一见的啊!】

她道:“正巧章台宫风荷榭那儿荷花开得好,你让他们到那儿等,我换身衣裳,叫上我阿父便去。”

典客没想到,王上也会去!

他又上心了几分,因这质子队人数不少,他怕出了岔子,连忙亲自着手安排去了。

赵瑶君回到章台宫中,见嬴政难得的吃着冰碗,没有批阅奏章,连忙走过去,笑嘻嘻询问呢:“阿父,我回来啦!这冰碗,有瑶君的份儿吗?”

嬴政不答反问,语气严肃,神态却是悠然的:“听闻今日你家先生考较你,你表现得如何?得了几等?”

赵瑶君脚步一顿:“嗐,这个事情,应该去问我家先生。您问我的话,我只会给自己说好话的。”

一想到这个,她神情蔫巴巴的,眼神时不时看一眼那冰碗。

【大热天的,这冰碗看上去好好吃!要是我现在就能吃上一个冰碗,我都不敢相信我是一个多么活泼开朗的小女孩!】

嬴政听着小女儿浮夸的惊叹,不禁哑然失笑。

本来这些吃的,就是为她准备的。

他不爱吃冰的甜的,估摸着瑶君要回宫了,才让人将这冰碗呈上来。本想问问她考较如何,又想到她近日的勤勉学习,心中不免疼爱起来。

嬴政轻笑,让人送来一个冰碗,向赵瑶君招手:“就这么馋?寡人记得,家中从未缺你这一口吃的吧?”

赵瑶君如同得了好处的小狗狗,蹭着嬴政身侧坐下:“阿父最好啦!我们家当然不曾缺我吃的了!”

【不过上辈子我可饿死了!很少能吃这些的!】

她高高兴兴碰了一个冰碗,舀了一勺进口中。

尝到那冰爽的口感,赵瑶君仿佛陷入了什么令人享受的美梦之中一般,眼睛都笑弯了。

嬴政听得挑眉,心里有些疑虑。

上辈子可饿死了?

难道仙界天宫还缺你一口吃的不成?

看着小女儿一小碗冰碗便满足得不行,看上去格外好养的模样,嬴政不由有些释然。

想来仙界之人已经摆脱了凡人之躯,不食五谷,也无需五谷轮回。仙人更是餐风露宿,吃些仙过雨露、丹药琼浆什么的,饮食不如凡间有滋有味。

嬴政看着小女儿一脸馋样,忍不住脑补起她在仙界的日子。

长生不老,对仙界的向往,自古以来就是极大的诱惑。

嬴政忍不住询问:“你是转世的仙人,仙界有哪些好吃的你没吃过,怎么还喜爱凡界吃食?”

赵瑶君一边吃冰碗,一边回想起上辈子饿死的场景,嘴角抽了抽,随口敷衍对仙界好奇的嬴政:“因为那上边没有人间烟火气,我不喜欢。吃的无非就是蟠桃仙酒、仙果仙丹之类的。”

【你肯定想不到吧,我们都是喝西北风的!】

【喝西北风,我有经验呐!你最好迎着风口喝,把肚子喝饱,下顿就不用喝了。等你什么时候连西北风都喝不下了,人也就没了。我就是这样没的。】

【那破地方呆不下去一点,还是咱们大秦有滋有味!】

嬴政忍不住看向不喜仙界,却喜凡间的赵瑶君,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赵瑶君炫完一碗冰碗,感觉自己已经满血复活。

她想起自己要见的人,便对嬴政道:“阿父,我从民间搜罗了好多人才,就在那些质子群里。现在他们进宫了,你要陪我去看一眼吗?”

嬴政也颇为好奇:“那便去瞧瞧。”

于是两人往风荷榭而去。

天气炎热,风荷榭临水,长廊不绝,清风吹来顺带裹挟着水的清凉舒爽。此处倒是比别处两块一些,加上水榭中荷花盛开,景致也好。

赵瑶君和嬴政到之时,典客已经带着几十人候在风荷榭长亭之外。

这些人中既有成年及冠的青年,亦有比赵瑶君更小的男女幼童,他们恭恭敬敬站在长亭之外,看上去倒是人数不少。

等嬴政和赵瑶君走过,典客连忙笑着行礼:“见过王上、见过公主殿下。”

这些人也跟着行礼。

嬴政和赵瑶君点点头,走近风荷榭长亭之中落座。

典客跟在其后,奉上名单:“王上,殿下,这是公主殿下之前给臣的名单,如今名单之中的人,全都站在殿外了,还请王上和公主殿下吩咐。”

赵瑶君拿起名单扫了两眼,果然是自己之前给他的那一份。

她看向嬴政,笑道:“阿父,不如我让他们一个个进来,我瞧瞧是个什么模样如何?”

嬴政点头:“一个个瞧不错,能瞧得仔细些。”

于是,赵瑶君首先点过名单上的一个名字,叫道:“那你就先让吕雉进来我瞧瞧。”

典客愣了一下,他做事情细致,更知道公主殿下亲手写下的名单里,不会有简单的人。所以他提前就将人对着他们各自的名字,记了个眼熟。

他记得,这个叫吕雉的,是质子群里年岁最小的女童,如今不过八岁。实在是没想到,殿下竟然第一个要见她!

典客立即反应下来,亲自到水榭外,看向吕雉道:“菏泽单县吕雉,王上、公主殿下宣召!”

众人忍不住看向她,都有些意外。

吕雉尚且稚嫩,她也不明白,怎么秦王和这位四公主殿下,就要见自己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家之女。

她脸上闪过一丝无措,只是她生性沉稳。无措之后,脑子里迅速闪过典客让人教他们的秦国礼仪,立即出列,对典客行礼道:“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