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被秦始皇朝臣听到心声后(250)+番外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好大一会儿,也没有人真的是块硬骨头,当即挂冠而去。
于是他们尴尬的站在殿下,不知说什么好。
魏王假心里嗤笑两声,刚才那么义正言辞,他还以为这群人多么为国尽忠呢,结果还不是和自己一样。
遇上强秦都成了怂货。
魏王假正色道:“既然诸卿无人反对,那寡人当即修书一封去给嬴政了。”
他当即在早朝之上,当着朝臣的面写下一封手书,又盖上魏王大印。
朝臣嘴唇发颤,却无一人站出来阻止。
这封信顺利被魏王心腹带着去了秦国,心腹给典客投了拜帖后,信被送入了咸阳城中。
等嬴政收到此信之时,心中大悦。
他看向慢悠悠喝茶的张良,高兴道:“议郎果真是寡人的良臣!魏王假竟然真的愿意来秦,同寡人协商投秦事宜了!”
赵瑶君在一旁看完信,忍不住将眼神投向张良。
【这不费一兵一卒,只靠一封字数有限的书信,张良就为我大秦拿下魏国,这是何等的风姿!】
【大手笔啊!这一波真让你装了个大的!】
张良忍不住轻轻咳嗽两声,眼中好似氤氲一片波光。
他看向嬴政,唇边含笑:“主要是这魏国君主识趣,想来他是被我大秦风姿折服。臣也是想到,这魏国今岁粮食还保留了大半。”
“魏国又国小民少,便是将魏国收入大秦,我们也还有余力治理。若是魏国同他国一般,如今粮草尽绝,流民四起,微臣也不会在此刻劝说魏王归秦。”
“好,张议郎甚好!”
嬴政神采飞扬,对张良道,“你为寡人立下此大功,这小小议郎的官职果然不堪配君才能。寡人要升你为谏议大夫,秩千石俸禄。”
张良立即起身,朝嬴政拱手道:“良臣多谢王上厚爱。”
第123章
九月,秦国大豆收获。
经过赵瑶君不断的折腾,如今秦国入目所见,都是收割大豆的黔首,以及一片喜人的丰收大豆。
黔首们将连着豆秆,将大豆一起收割到家中,又寻了一块空地,将豆秆铺在地上暴晒。
现在什么都不多,最多的就是暴烈的阳光。阳光天天洋洋洒洒的直直射下,日日都打卡一样,无休止的灼烧着地面,烫着人脊背和脚底。
好在这样的日光之下,才暴晒了三五日,那大豆和豆秆都被晒得干燥酥脆。
黔首们不用怎么费力,他们只需要拿一根棍子,在豆子上不断捶打,便会有一颗颗饱满的豆子,从豆荚之中蹦跳出来,滚落、飞溅到地上。
如今天气实在太热,白日黔首怕被太阳热死,都是在夜间赤倮着上半身做活。
这一季的大豆没怎么减产,打豆子之时,黔首们捧着豆子,脸上露出满足的笑意。
家中大人在家打豆子,家家户户豆荚噼啪炸裂之声,棍棒敲击的声音,在夜间形成了丰收喜悦的乐章。
丹阳郡最南部,太平县的黔首们脸上也终于有了笑容。
太平县原来叫太平城,是楚国丹阳南部的一个小城池。
因为之前四国联盟军兵败秦国,秦国便让楚国割让了丹阳,以及淮水以北的地方作为赔礼。
楚国割让这两地后,嬴政便再此设置了郡县,丹阳城变成了丹阳郡,太平城变成了太平县。
从楚国人变成秦国人,丹阳郡之人战战兢兢,心里凄苦,茫然又不知所措。
楚国与秦国是敌国,丹阳人原先还害怕秦国人欺负作践他们,谁知道到了秦国之后,过的日子却比在楚国时好得太多了!
太平县中。
白溪扫着地面的豆子,看到良人给半大的儿子、女儿点了一根火把,便笑道:“你们又要去捡豆子了?”
捡豆子是太平县中的轻巧活计,因为天气太热,有些豆子提前被太阳晒得豆荚绽开,掉落在地里。县中的半大孩童,晚间就小心点了火把,带上篮子去田间地头,将地上的豆子捡起来。
捡豆子这活计轻巧又好玩,孩子们晚上人人都爱去。
于是收割之后,空荡荡的田间地头,夜间便出现了一点点火光,以及一个个活泼说笑的娃娃。
杨粟点点头,同妹妹杨稷道:“阿父,阿母,那我们就走了!”
白溪立即放下扫帚,将他们送到门口,如同这昨夜一般,笑语盈盈的扬声嘱咐。
“你们去了,一定要小心这火把,虽然地里没什么东西了,但这火把不慎烧着人,还是很危险的。”
杨稷生了同母亲类似的一双笑眼,她笑着转身往前,活泼的嗓音越来越远。
“阿母便放心罢,我和阿兄是轮流举火把的。捡豆子的人,只负责捡豆子,举火把的人,只负责照明。我们一会儿便轮换一下,我们可小心啦!”
杨柱走到门口,笑容幸福的对白溪道:“他们兄妹俩儿倒是小心。”
白溪点点头,看着门外的一轮明月,忽然叹了一口气。
杨柱下意识询问:“你为何叹气呢?”
白溪道:“自从我们成了秦人,我便不曾见过父母。如今天下遭了大灾,也不知我父母兄长他们如何了。”
白溪原来不是太平县人,而是新平城人。
这两城一个属于丹阳,一个不属于丹阳。太平、新平离得特别近,白溪家是两个地方交界处的人,所以就嫁到了太平县,离家也不远。
谁知造化弄人,没想到一场战争,让她与父母分别成了两国人。
原来以为他们到秦国会过苦日子,没想到现在过苦日子,反而是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