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王朝末年炮灰,我靠美食养家(88)
有布有料,有吃食有家具,甚至还一个首饰盒子,里面东西虽然不算多,但都是崔阿娘这些日子特意打来的,金簪子一对,花开富贵的金镯子两个,这在农家里,算是很丰厚的聘礼了。
去镖局找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帮忙抬去石泉村,一路上吹吹打打的,规格算很是不错了。
石泉村门口,张家俩石头早早就等在那里。
一见到迎亲的队伍过来,便带着身后村子里的小孩们连忙说起了吉利话,一时间场面热闹非凡。
崔家老屋和张家都挂满了绸彩,崔阿爷和崔阿奶也都穿了新衣,四牛乐呵呵的跟在崔大牛身旁,那叫一个激动。
“大牛哥,要娶媳妇咯,大牛哥,要娶媳妇咯。”
一边说还一边撒糖,他今日腰间挂着两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喜糖和各种炒好的花生瓜子,逢人就送一捧,又收了许多吉利话。
崔二牛从书院请了假,同样跟在崔大牛身边迎亲。
只不过他平日就不是个爱多话的性子,所以笑得没有崔四牛那么厉害。
兄弟几人去迎亲了,崔粥则陪着爹娘先回了老屋。
她还未出嫁,这种场合还是在家里比较妥帖些,一进门就看到精神奕奕的阿爷和阿奶,她连忙上前就说着恭贺话。
一下子说二老福寿好,所以儿孙听话又孝顺。
一下子说大哥运气好,娶了张家嫂嫂日后能过得兴旺又红火。
还说要让二老快准备,进城去带重孙孙了,这些话说的崔阿奶脸上的笑就没有停下来过,而崔阿爷虽然没有那么外露,但看得出来也是眉眼带笑的厉害。
崔粥扫过三婶王氏,瞧她面色还好,但神情中总是带着点忧愁。
她心里知道分家对于他们大房而言是好事,但对于三婶来说却是折磨,眼下阿爷和阿奶还在家镇着,三叔不敢太作妖蛾子。
但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
纺织机是她想送给三婶的礼物,但那东西只能在城里用,她得想个合适的法子,只接三婶,四牛和阿爷阿奶进城去才行!
只不过这样的话,不好现在说。
于是她悄悄走到三婶王氏旁边就对她低声安抚了一句。
“三婶,我在城里给你备个好东西,等大哥的亲事结束,你得空就来一趟,到时候我让大哥接你!”
王氏眼露好奇,不理解是什么东西还要进城去看。
“恐怕不合适,公婆都在家里,还有四牛呢,我不好离开,若是走远了,你三叔会说的。”
“他说他的,你别听就是!等你见到了,你会知道我干嘛让你进城的!”
王氏犹豫了片刻,但还是点点头。
因为她知道,崔粥是好意!即便是会被丈夫骂,她也不管了,去看看总是好的!
见她这样,崔粥也心疼,可没法子,只能在有限的能力里帮着三婶多攒些体己钱,这样日后才能过得好些。
说着话,外面的鞭炮声就起来了。
想也知道,这是崔大牛迎亲回来了,崔家爹娘立刻正衣襟坐在正堂上,崔阿爷阿奶则坐在右侧,崔三叔三婶坐左侧,其余如崔粥等小辈则站在崔阿娘和崔阿爹的身后。
前段日子,崔家分家,惹得村里好多人议论纷纷。
他们大房在的远,什么也听不到,但崔阿爷和崔阿奶没少听人在背地里说闲话,后面张家姑娘未成亲就跟着去城里帮忙,也是被人酸言酸语了好一久。
但在今日,这些酸话都会成为过往云烟。
留下的只有对崔家儿孙成器,崔张两家好姻缘的说法,以及各种眼红崔家送首饰做聘礼的声音。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
随着媒婆的一声声喊,现场的气氛一浪接一浪的热闹,崔粥看着大哥和大嫂幸福洋溢的笑容,不知不觉的突然想起了陆道安。
自他离开,已经三月。
没有一丝消息,也没有一点踪影,有时夜深,她也会尽力去回想书里关于陆道安的一切,可越是想,记忆却越是模糊。
到最后,她甚至也有些分不清楚究竟是自己在改变书里人的结局,还是她其实过的还是原有的日子。
外头,春色满意。
崔家,热闹四起。
与兆县相距千里的太原郡,王家府邸,书房内。
王太尉看到陆道安送上来有关裴家的各种情报之时,眼中对他的敌意弱了不少,转而笑着就称赞道。
“不愧是陆家的好孩子,你与我们同仇敌忾,等拉下裴太后和裴相一家,我定会在你父亲面前为你请功!也还你姨娘一个公道!”
第73章 王家的内斗
听到姨娘二字的时候,陆道安眼神连变都没变。
整个人都表现出一副绝对臣服的模样,任由那王太尉上上下下的打量,而他旁边站着的正是儿子王常,因为和侄儿陆道策的恩怨,所以现在看陆家的人谁也不顺眼。
只不过碍于长姐的面子,他才没有发火。
等陆道安规矩退下后,那王常才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对着王太尉就说道。
“这小子从来就与阿姐不对付,父亲怎么还与他有来往,若是阿姐知道了,又要抱怨。”
王常口中的阿姐,正是王家长女王汝,多年前为拉拢陆家,嫁给了当时的家主陆勋,这么多年表面上看夫妇相敬如宾,但实则夫妻感情一点都不和睦。
因此,除了她自己生的大儿子陆道策,和女儿陆道馨,家里所有庶出子女她皆没有好颜色对待。
尤其是姨娘早亡的陆道安更是受尽折磨,要不是后面陆道策一味护着这个弟弟,只怕早些年就已经死的透透的了,哪里还有他来王家献策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