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被附身后得罪全三国(243)
“……”吕思彤担心老杜被他们误会,也站起来就要走,又齐刷刷一片视线盯着她。
吕思彤受不了这么多目光,感觉肢体都变僵硬了,她一言不发板着脸走出屋子,引得一众村委疑惑。
村委员也起来跟出去,却见她一个拐弯绕到了屋子后面,跟过去查看,见她此时紧紧抱着一个老头子!
“嘶……”村委员倒吸一口冷气,没有声张,回了屋里。
村委员没声张,便回了屋里。
几位同事见没把人叫回来,就问起原因。村委员心想,说人家一个小姑娘在屋后和个老头子搂搂抱抱有些不妥当,可突然出去总得有个理由。
便说:“她在上野厕。”
“……”
屋后。
吕思彤努力维护杜甫,无奈劝说道:“真的和杜甫无关,你们汉朝鬼不能仗着鬼多就欺负唐朝鬼呀。”
杜甫小老头披了一条旧围巾,死死拽着围巾面对冤枉没有要逃走的意思。还记着她说的唐朝鬼可能有距离限制,太远了就会回到墓里重新长眠,但维持实体化可以保证不会被传送回墓里。
他还没能和诸葛丞相说上一句话呢,怎么能就躺回去!!!
断腿还没缓过来的曹植靠在墙上休息,其他鬼魂几乎将杜甫围住。曹丕和曹叡面对面,两个鬼的脸色都很不好。
曹叡没有给先帝行礼,站得笔直笔直的,下巴微微扬起没有半点年轻时的隐忍温顺谦卑,眼里是按不下去的对曹丕的厌恶。
曹丕也是如此,他生前一直迟迟没有立太子,一直到临死前才做出决定,就是因为对曹叡这个完美人选不满意。
他赐死甄氏的时候,曹叡已经十六岁,什么都懂,什么都看在眼里了。但是曹叡这个不孝子非常会伪装,让他去给郭氏当养子就去,还非常孝顺;让他打猎的时候杀只小鹿,就跪下来哭啼啼地求饶,整天一副谨慎畏惧天威的样子。
想不到啊想不到!!刚登基就翻脸,不参加他的葬礼!!
后面凡有亲眷去世,曹叡全部都行大礼厚葬,主打就是一个叛逆,先帝爱薄葬自己薄葬去吧,反正是个人陪葬品都比你丰厚。
甄罗敷心里头对丈夫是怨恨,但多年侍奉又已经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哪怕是被赐死,死后见了面也不是恨多,而是怨多,她微微福身正要行礼。
曹叡一手挽住母亲的胳膊阻止她行礼,怒视母亲,千言万语尽在紧皱的眉间,似是在说:他都赐死你了,你还与他客气什么?
无声地抱怨完,又看向曹丕,父子两个鬼互相看不顺眼,眼神往来火药味极重。
不过目前为止,除了曹昂曹冲曹叡和甄罗敷外的其他鬼魂是不知道唐朝人杜撰故事一事的,因此不理解曹叡对杜子美为何一副质问的态度。
曹叡问他:“请问阁下,如何看待魏陈思王和魏文昭皇后的事迹?请如实道来。”
杜甫不认得曹叡,但已经认得曹丕和曹植了,并且亲眼见这兄弟两鬼的关系不是很好。
说:“这……先时破邺城,曹植欲求娶甄氏,后来……”
杜甫把那个故事又说了一遍,惹得曹叡大怒,指着吕思彤说:“你!包庇之罪!看样子就是他杜撰的!”
曹植也很生气,道:“我不过是不羁放荡,岂会做出这等伤害亲情的事情。”
曹丕不语,只是冷眼相看。
“啊?”杜甫一脸茫然,“这是流传已久的才子佳人的美谈呀,怎成我杜撰的了?”说完意识到故事里的当事鬼曹丕曹植都在,他迷茫不确定地问,“难道并无此事吗?哎呀我……我实不知呀,自读书起,听到的就是这般的故事。”
在曹叡忍不住要动手的时候,吕思彤已经上网快速补充了一下知识,拦在面前解释说:
“杜撰这故事的人比杜甫要早很多年,除了钻研历史的人,文人更愿意看才子佳人的故事,或者说是名人绯闻。”传得久了,口口相传的也就被认为是令人叹惋、令人遗憾的真实故事。
“如此荒唐!一派胡言,岂会广为流传?”
吕思彤挠头,我特喵也想知道啊,你看我们后世杜撰的野史就从来不会被误会成真史!!
她想到了个更广为流传的杜撰,说:“比如,你们汉朝的时候,有没有流传过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的故事?”
第121章 霸陵山旁
关于嬴政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是太史公写在正史上的内容。
太史公对于嬴政的出身写了两个版本。
一个是嬴政本纪里正儿八经的赢异人和赵姬之子。
另一个版本是在吕不韦传里的,【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子楚就是赢异人,也就是明指嬴政是吕不韦之子。
“同一个人写的史书记载却不相同,为什么要信后者?”
曹植杜甫的看法是,太史公刚正不阿,哪怕汉武帝处罚他都坚持写完了史书,绝对不会撒谎。所以用春秋笔法道明真相,又在嬴政的本纪里保全颜面。
而刘备曹昂曹丕曹叡的看法则和两位文人略有不同,他们当武将当皇帝的,比起太史公还是更喜欢卫青霍去病。而太史公却将卫霍与佞幸做类比,春秋笔法出神入化,说他有明确说卫霍以色侍君吧,确实没说,但后世诸人总能以此为由毁谤卫霍。
更何况身为皇帝更为维护“正统”,哪怕嬴政是前朝皇帝,他们也认为是正儿八经的嬴异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