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被附身后得罪全三国(387)

作者: 鱿不右 阅读记录

太史慈墓前有一块长石碑和一块墓碑,石碑上是人物浮雕,穿着战甲的将军手持长剑、背上双戟、腰间挂着弓箭。浮雕所展示出来的年纪略显得老,太史慈病逝的时候也不过四十一岁。

一人二鬼来到墓碑前,这一个略微高起的土坡应该就是太史慈的坟头。

“子义。”孙策和周瑜按捺住心中激动与伤感,在墓前唤了一声,声音不大,带着些许颤抖。

太史慈是孙策创业时期就跟着混的元老,和孙策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两人都是十分勇猛的武将且极少遇到对手,交锋数回合却分不出胜负,心中皆有惜英雄之意。

后孙策攻讨泾县,生擒太史慈之后并未为难,而是询问对方可还记得神亭一战,且不计前嫌希望他能与自己共闯将来道路。

之后,太史慈帮助孙策击退刘磐,刘磐是刘表的侄子,这个不重要。刘磐手下有个名叫黄忠的,两人算是有过照面。

太史慈不被刘繇重用,而追随孙策。

黄忠不被刘表重用,而追随刘备。

最后这两方势力都参与了争霸,而前者拘泥在门阀世家身份里做不到知人善用者,都成了历史洪流里的垫脚石。

“你们……”这一回的新鬼没有等太久就出现了,三步并两步来到孙策和周瑜的面前,已经是双眼通红,一脸的难以置信。

太史慈相比起孙策要略微矮一些,体格健壮,脸上的胡须十分修饰面容,乍看五官算不得精致好看,但放在一起的整体就给人一种飒爽之姿。

与石碑上身穿战甲的形象略有不同,太史慈此时只穿了一身白色单衣,面容略显几分憔悴,看样子是病死的。

演义中的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张辽之手,被安排了神箭手最后死于弓箭重伤的戏剧桥段。实际上,太史慈在赤壁之战的两年前就死了,死因不详。

老罗或许是不忍心这样勇猛的一个将军死得潦草,毕竟他临终遗言是: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在不改变历史结局的前提下,唯有战死,是为先人弥补的一丝遗憾。让他死于为自己所忠诚的江东而战争的时刻,报答先后两位孙家主公的知遇之恩,以及君臣外的知己情谊。

不过……神箭手被张辽射中数箭身亡还是过于戏剧了。

单薄的衣物在冷风里被吹得衣角翻动,他来到孙策和周瑜面前立定,眉头紧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试探地问:“是孙伯符乎?”然后又看向边上的周瑜,“是周公瑾乎?”

两鬼朗声大笑,说:“子义,我们又见面啦。”

“伯符!公瑾!”太史慈展开双臂,三个鬼抱在一起又笑又哭。

太史慈突然反应过来什么,看着周瑜说:“我等是死了,是死后的样貌?为何周郎……也如此年轻?”甚至和他印象里并无多少变化。

太史慈死于206年,周瑜死于210年。

一个在赤壁之战的两年前,一个在赤壁之战的两年后。

周瑜摇头说:“子义不必伤感,而今已是千年之后。我等身后事,皆记载于青史之间,子义亦有记载,未失志也。”

“后世?青史留名……我?”太史慈恍惚,这才开始打量周围情况,有点熟悉有点陌生,脚底下的平台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白色的砖头砌出的一片十分平整的地面,没有丝毫凸起或者凹陷,更不沾惹泥土污秽。

他又看向在场的唯一一个人,她穿的衣服十分奇怪,从头到脚直挺挺的样式,很多个小格子鼓鼓的,像是塞了特别多棉花的衣服?和衣服连在一起的帽子周围还有一圈不知道什么动物的绒毛,看着就很暖和。

是后世的服装体系?

她因寒冷有些瑟缩,整个脑袋在羽绒服帽子里藏着,一双眼睛盯着他们三个鬼,不对……好像是在盯着他?

太史慈不太确定,自己比起孙策和周瑜算不得惹眼,尤其是站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显得平凡了些,顺着这个奇怪后辈的视线逐渐下移视线,自己的胸口有沾到什么吗?

“这个人好像能看到我们?”太史慈不确定地与两位故友提及。

孙策笑了笑正要介绍小吕,突然听到一声惊呼。

“公瑾?当真是公瑾?”循声望去,看见一个同样是穿着白色单衣的且和太史慈年纪差不多的鬼,同样面容憔悴,不难推测是病死的。

嗯??这谁??

从导览图来和年龄死因来看的话,应该就是鲁肃,他和太史慈的墓相当近。

但是……颜值比想象中的高了不止一级。鲁肃是一个爱读书、善谈论、超有钱、很慷慨的,尚武老实人。文能出主意谋划,武能带兵,和周瑜是一个分类的,说他老实人主要是因为他很少有事情在意,心胸豁达不计较,而非是软弱可欺的意思。

两个人的关系也极好,按照同类相吸的原则再加上汉朝当官有颜值要求,以及人均颜控来说,能和周瑜关系极好的,也该是小有姿色。

诸葛亮有《隆中对》,鲁肃有《榻上策》,可见其战略眼光也是很厉害的。

走近了一些后,鲁肃又认出另外两个鬼,喜极而泣道:“这,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等竟还能有重聚之时!”

相比起和周瑜太史慈相处的时间,鲁肃和孙策相处得不算多。他与周瑜一起投奔孙策,孙策十分赏识鲁肃,但之后鲁肃就因家中祖母丧事而回去操办,回老家后还被人挖墙脚推荐他去投奔别人。

各项事情耽误,两年后孙策就死了,鲁肃才能尚未得到发挥,彼时周瑜多番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将鲁肃又推荐给了孙权,当天鲁肃就和孙权在榻上相谈甚欢,有了《榻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