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姑姑边疆养娃指南(214)
不过这些感到意外和惊喜的人里,并不包括冷梅和老林,另外就是田瑛。
冷梅和老林会如此淡定,是因为他们俩以前都在这里演出过,还有就是来自对“春芒”的信心。
而田瑛不感到吃惊,自然也是因为来自对“春芒”的信心。
雪城歌舞团在京市的首场演出时,最前面一排,坐了好多穿中山装的人。
事实证明,有时中山装给人的压迫感,并不比军装来的低。
而且和中山装比,军装甚至还显得更加亲民,因为三岁孩子都知道,那套军装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中山装却并不一定能带来。
“春芒”中,描写的不止是发生在具体某一个地域的情节内容,其中有穷山恶水 ,也有黄沙漫天,还有冰天雪地。
城里知青到这些连当地人都难以适应的艰苦环境中,和那些下放到平原地区,或是气候温暖舒适的地方的知青所面临的困难相比,自然也要更加严峻。
下放到那些环境气候恶劣地区的知青,他们不仅要解决故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他们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
“春芒”中有一场戏,讲的是一群下放到西部边疆农场的南方年轻知青,最大的也才二十出头,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
原本兴高采烈的一群年轻人,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谁料还没干几下,就有农场有经验的老人大喊:“快趴下,风来了。”
一群新来的知青被这一嗓子喊的一脸懵,根本不了解这句风来了的严重性,
反应快的就在毫无遮挡的地里趴下了。
有的反应慢的差点被风给卷走,还好就近的农场老人将其一把按倒,才躲过一劫。
等风沙过后,那些趴在地里的知青口腔里,鼻子里,甚至是耳朵里,到处都是风过留下的沙尘,甚至有人还受伤了。
像这种因恶劣环境而非劳动所带来的无妄之灾,时有发生,这让从和风细雨的南方来的知青,要适应谈何容易,因此时常有人在哭,但这不能说是懦弱或是不勇敢,只是生存环境的极端转变下,一个正常人最正常的一种表现。
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从刚开始的在长期驻扎在这里的人眼中的所谓娇气,胆小,到努力克服,适应,最终到和那些农场老人一起建设农场。
更有人利用自己所会的机械类知识,或是医学类知识,还有其它庞杂的知识,来帮助建设农场。
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两个群体,就这样从开始的相互不理解,时有矛盾冲突,到后来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一起轰轰烈烈搞生产,通过勤劳和智慧,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虽然舞台上,无法将剧本中所写的那些恶劣环境一一还原,特别是那种飞沙走石的场景,更是没法在舞台上体现出来。
但别忘了,雪城歌舞团,有全国一流的音乐大师林玉衡。在一群年轻的南方知青遇到风沙那一场戏时,林玉衡光凭为那一场戏配的乐,就能让观众通过听觉,感受到那种飞沙走石横扫过的感觉。另外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完全忽略了有些粗糙的道具效果。
“春芒”在京市的首场演出,不出意外的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些观众中,自然也包括那些穿中山装坐在第一排的人。
首演第二天,施主任到招待所找冷梅谈话,同时把田瑛也叫了过去。
虽然田瑛当初因为演出“月华”,也有剧照登过报纸,只是程建安当初选的那张登报的剧照,是田瑛最后倒在台上那一幕的剧照,所以即使施主任看到过田瑛刊登在报纸上的剧照,也很难认出本人。
因此施主任严格来说并不认识田瑛,当看到田瑛后,他就知道为什么就连林玉衡那样的怪人,都会破例收她为徒了,因为眼前这个年纪不大的年轻姑娘,不仅有惊人的创作才华,还有同样出色的外在条件。
“冷团长,小田同志,我今天来,是带着上面领导的要求来的,有一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田瑛听着这位施主任有些矛盾的话,一面说是带着上面领导的要求来的,一面又说是要来和他们商量,这明显就是在给雪城歌舞团施压。
她看了冷梅一眼,正好冷梅也看向她,俩人做了个眼神交流后,冷梅示意施主任先把来意说来听听。
施主任见俩人表情并没有什么波动,不由笑道:“是这样的,上面领导在看了“春芒”后,觉得如果“春芒”单靠雪城歌舞团来演的话,很难传遍全国各地,所以上面领导想让我同你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春芒”剧本让全国大小剧团都来演,这样不仅传播快,还能让偏远地区那些知青和老乡,通过各地的地方剧团送戏下乡,尽快看到这部作品。”
冷梅和田瑛没想到,施主任说的是这事,本来在来京市前,团里众人就在商量怎么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施主任说的没错,光凭他们雪城歌舞团,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既然现在上面领导替他们把办法想好了,他们自然没意见。
施主任没想到,冷梅和田瑛什么要求都没提,就这么爽快的答应了,不由对她们更有好感了。“春芒”是雪城歌舞团自己创作的作品,即便雪城歌舞团属于国家单位,但上面领导也不能问都不问拿来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