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在八零种田种药材(244)
裴宁给她把完脉后说:“可以,按这个恢复情况,两个月后你身体就能康复。”
牛桂芳拘谨问:“裴大夫,能不能再快一点?”
裴宁看她说:“你恢复算快了,你回想去年你刚来治疗时是什么情况。”
牛桂芳不好意思笑笑,那时自己费全身力气才能坐起来,手拿碗吃饭都拿不稳。
裴宁又说:“你现在有点精神,能走动,你隔一天帮我打扫门诊,擦一擦楼大厅里的座椅,我免你住宿费和一半治疗费如何?”
这些费用其实不高,但对俭省惯了的人来说是一大笔开支。
牛桂芳眼神发亮,高兴说:“好,我每天都可以做。”
裴宁看她焕发的精神,笑了笑说:“现在没有人,不用每天都做。”
牛桂芳感激:“谢谢裴大夫,你人真好,希望医馆生意兴隆。”这里只有自己一个病人,冷冷清清。
裴宁说:“医馆还是不要生意兴隆的好。”
牛桂芳很快明白,医馆生意兴隆说明生病的人多,裴大夫人真好!
元宵节次一天上午,裴宁带着皎皎接诊五个病人,有一个五十多的男人病情比较严重,需要持续治疗,是乡镇下面,办理入住二楼另一边,他暂时不方便自理,由老伴陪护照顾。
裴宁让牛桂芳教那个大姐怎么用开煤气灶,怎么煎药。
如果牛桂芳做得好,待人诚恳,等她治好病,裴宁打算雇佣她搞卫生和做这些琐事。
下午快四点,裴铮打电话来说元元已经上火车。
两天后中午,裴宁载皎皎和颂颂去汽车站接元元,元元下班车出汽车站就上自家的吉普车。
颂颂抱着哥哥胳膊着急问:“哥哥,坐飞机啥感觉?”
元元笑说:“我和太叔爷爷、二叔爷都没什么感觉,飞机起飞二叔婆有点头晕,飞机平稳后就好了。”
裴宁问他:“你太叔爷爷真实情况是怎么样?”
元元说:“还算平静,他应杨太爷的恳求,在杨太爷病床前帮忙主持杨家分家。”
颂颂好奇问:“分家时打起来了吗?”
元元说:“我没有在现场,听太叔爷爷说没有。”
……
韩秀梅看到大孙子安全回来,笑容满面,抱了抱他,吃午饭时不断给他夹菜,夹满满一碗。
元元连忙说:“奶奶,够了,够了,我自己夹。”
韩秀梅说:“外面的饭菜不合口味,多吃点。”
其实外面大饭店有些菜挺好吃,但元元哄着奶奶说:“还是奶奶做的菜最好吃。”
韩秀梅笑得合不拢嘴。
颂颂向哥哥翻白眼,爸爸和哥哥就爱哄着奶奶,明明奶奶做的烤鸭不如在京城吃的好吃,爸爸和哥哥夸赞说好吃。
皎皎在桌子下拉了拉颂颂,颂颂低头吃饭。
元元回来两天就开学,兄妹俩离家上学,韩秀梅失落,裴宁每天忙完后继续教她学开车。
这天上午八点多,两辆绿色吉普车开进诊疗所,是李老和陆老一起推荐来的四个疗养病人,三男一女,都六十五岁以上,有一对是夫妻,男的姓江,女的姓郭,另两人一个姓陈,一个姓刘。
裴宁一一给他们看过病,开方抓药、针灸,安排他们住进两栋小楼,他们各带来一个陪同照顾人员,被子和被褥都自己带来,不用医馆的。
这四个病人的病情也有些复杂,裴宁忙完打电话让华如菘下午过来。
华如菘两点过来,裴宁和他说一个病人的脉象和病症,让他开方,他开出方子后裴宁给他看自己开出的方子。
华如菘看裴宁开的方子后说:“宁姐,我太求稳。”自己开的方子比较温和,比不上宁姐开的有疗效。
裴宁说:“求稳也没什么不对,但要分情况,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下要开快速起疗效的方子,在不确定、病人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就要求稳,这段时间隔三天你过来,和我一起给他们复诊和针灸。”
华如菘郑重道谢:“谢谢宁姐。”
裴宁微笑说:“不客气,你知道我还有其他事要管,其实我想让你来我这儿上班,平时值班,工资待遇和医院的中医大夫一样,就不知道你愿不愿意?你家里能不能忙得过来。”
华如菘很快说:“愿意,我家有我爸和一个叔公能给人看病,平时比较闲,工资待遇一半就行。”
裴宁问他:“工资待遇不用一半,你确定能来上班吗?”
华如菘语气肯定:“确定!”
裴宁干脆说:“那就现在开始上班,药房后面的房间做为你的办公室,五点半下班。”
华如菘笑应:“好!”
快五点,裴宁提药箱带华如菘去看江老四个,他们刚来而且身体不好,裴宁每天早晚要去查看一次。
她先去敲江老住的门,陪同人员开门,裴宁和华如菘进去,两个老人坐在沙发上。
裴宁微笑打招呼:“江老,郭老。”
两个老人和气点头,郭老打招呼:“裴大夫。”
裴宁给他们介绍华如菘:“这是诊疗所的另一个大夫,华如菘,三岁开始背汤头歌,医术不错,只是经验不足,以后会跟着我来,打扰了。”
江老不在意说:“没事,不打扰。”
裴宁便说:“那我给你们把脉查看。”
她拿出脉枕先后给两个老人把脉后说:“都没事,你们刚来,如果晚上不舒服,就让小江去敲隔壁的门。”
郭老微笑应:“好。”
裴宁和他们道别,去另一栋小楼给陈老和刘老把脉查看,都还好,并没有出现新的症状。
当晚一夜无事。
次日早上八点,华大夫和华如菘一起来上班,裴宁开玩笑和他打招呼:“华大夫,这么不放心如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