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在八零种田种药材(263)
因为他们全按照裴宁的规划去做,不用自己伤脑筋去考虑, 许多事也打电话找她拿主意。
黄兰真的很佩服裴宁的脑子和见识, 明明只读到初中, 很少出这个县城,但很有远见,判断能力强, 怎么形容呢?
对, 就是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之外!
三人是在书房里算账, 裴宁随两人高兴, 提钱回房间放,她心情平淡, 比起晋省的煤老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大老板们,自己挣的这点连那些人的零头都不是。
裴宁出房间上三楼,没有放轻脚步, 她刚到上面,元元, 雷雷, 志华, 文博, 文宇几个就一起看向她喊:“妈。”
“裴姑姑。”
“裴姑姑。”
“裴姑姑。”
杜文宇叫的是:“伯母。”
这些高三生刚放假几天,放假回家歇一天后就聚来这里一起学习, 一楼的壁炉整天烧着火旺, 暖气顺着楼梯口上来,到三楼不够暖了, 但刚刚好,不冻手冻脚,冷意能让头脑保持清醒。
雷雷几个吃住在裴家,他们家长送粮送肉菜来,杜建峰直接给钱。
裴宁叫他们:“歇一会,下去喝水吃点东西。”她说完转身下楼。
“好。”五个少年相继应放下书下楼,喝水,吃点心,和长辈们说说话,放松十多分钟后上楼继续学习。
他们上楼后,裴宁和皎皎进韩秀梅的房间,裴宁脱下衣服,只穿着内衣躺在在韩秀梅的炕上,任皎皎拿银针扎在自己身上,在她扎不准确时出声提醒。
皎皎手稳扎完一套针法后说:“妈,你真厉害,能感觉到我扎不准。”
裴宁说:“不算太难,你从小不爱练棍子,跟你太叔爷爷练八段锦,凝神时应该也能感受到,你哥可能不行。”
皎皎依次起针,起完针后说:“妈,你也是练棍子。”
裴宁:“我进山多,身体长时间保持警惕,身体和感知敏感,就像有些人闻空气就知道一两天内有没有雨。”
“那样的人也厉害。”皎皎继续往妈妈身上扎银针,母女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颂颂的喳呼声偶尔传进来。
临近年关没有人来看中医,裴宁和华如菘皎皎每天早上给杨广伟检查针灸后就没什么事。
裴宁便和皎皎进办公室的治疗室,烧炕后让皎皎练习扎银针,皎皎喜欢跟妈妈单独在一起,很快乐地练习扎银针。
午后裴宁会去养猪场转一圈。
小年第二天裴宁就给杨磊发福利和工资,给他放假回家,年后初八上班,他家在隔壁省,要去市里转班车,坐七.八个小时才到。
他有两个孩子,沪市和杭州都寄来不少东西,裴宁收拾不少东西给他带回家。
年货逐渐备足,除夕前一天,裴宁和沈晟大清早去养猪场杀一只猪,分拆后给员工们发福利,安排他们放假时间。
随后沈晟去上班,裴宁拉猪肉回家也给江叔发福利放假,关上大门,开着小门。
也给杨家送去一些猪肉。
午后,裴宁送雷雷几个回家,文博和文宇坐沈晟上班的车走。
这一年,一起过年的人很多,热热闹闹,吃吃喝喝,沈晟值班,早出晚归。
杨家四口开心过有生以来最丰盛、最温暖、最轻松的新年。
元元在初三早上重新投入学习中,初八就去学校上学,元宵节傍晚回来吃饭后再回学校。
裴铮和黄兰看元元的学习劲头,回想以前孙子孙女们高考时的学习劲头,心里同时叹气,不如人家聪明,还不如人家努力,有什么前途?
元宵节过后,裴铮和卫国明去市里给服装厂下单加工生产几款春天的衣服,然后和出发去南方进春装,黄兰和营业员们暂时还在家。
来诊疗所看病的人增多,孩子们上学,生活重新上轨道。
如裴宁和华如菘所料,过年后来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人不少,五六天内二楼住进九个人,小楼租出去一栋。
龙抬头后,有几个老人远道来疗养身体,剩下的三栋小楼住满。
裴宁负责六成病人,华如菘负责四成,不算特别忙,但如果当天来看病的人多,就比较忙。
这天上午,裴宁去给杨广伟和几个病人针灸后回到门诊,在大厅见到坐着的几个人眼里闪过一丝不悦后恢复正常。
其中有沈晟的亲爹和后娘,还有沈二叔和沈辉,沈桥和黄慧玲比之前明显老了许多,沈桥身上暮气沉沉,脸上没有之前做为长辈的理所当然。
裴宁和他们打招呼:“二叔,沈辉,沈同志,黄女土。”
沈梁和沈辉脸上有不好意思,沈梁点头:“小裴。”
沈辉喊:“大嫂。”
沈桥和气说:“我来找你看病。”
裴宁平静说:“那进我办公室。”
四人跟着裴宁进办公室,沈桥走路不太灵便,沈辉扶着他坐在裴宁对面,其他人坐后面的长凳上。
裴宁给沈桥把完脉后说:“有高血压,有类风湿,肩关节炎,膝关节炎比较重的陈年旧疾,还有五个小毛病,要服药和针灸,治疗前期每天针灸一次。”
沈桥听后说:“为针灸方便,我住院治疗。”
裴宁说:“可以。”
沈桥犹豫问:“有一楼的房间的吗?”
裴宁思索一下说:“有,但十五块一个月。”
沈桥点头:“行。”
随后裴宁给他开方子,开完方看向沈梁说:“二叔,我顺便给你把把脉。”
沈梁爽朗说:“我没事。”
裴宁说:“就把个平安脉,又不费多少时间。”
沈辉把大伯扶起来催亲爹:“爹,你去。”
沈梁笑站起来:“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