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视同人)诸天从红楼开始的退休生活(1102)

作者: 雷的文 阅读记录

而他好歹也是名将,军中器械,好的就是由机关之术组成,他也算对机关之术略有所知,在作坊里,其实也就是能看懂的程度。大约的知道,老太太的设计理念。但让他复制,其实有点难。但管军中装备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门道,而且能举一反三,就像印刷作坊的水力印刷机,就是在老太太的想法上,衍生而出的。

国太是不在意技术外流的,但是江东在意,所以孙权和周瑜私下是设计了门槛的,不然为什么都来学了,却又都没学会?特别是,印刷术。他出南徐时,就已经和孙权说了,郊外的那座山要围起来,还有给五爷设计装置的人,除了重赏之外,也要派人保护起来。可不能让他跑了。

诸葛亮本人就是机关大家,真的派些懂行的去了,老太太那点东西,哪里还瞒得住。估计人家只要知道大至的原理,就能自己造一个。

所以他故意这么说,让诸葛亮不敢派人去。试都不试,省得那懂行的,一下子玩高兴了,露出自己的专业被东吴扣下。

不过,周瑜也是多心了,若是之前的诸葛亮,周瑜这点小心眼子,诸葛亮再想两个回合,就能摸清楚。但现在的诸葛亮还是之前的诸葛亮吗?必然的不是。

在国医堂的建议受阻,在江东造纸时,他除了和各世家联系之外,其实并没有向刘备建议跟着学,因为造纸在诸葛亮看来,其实用处不大,他在意的是,印刷术。现在知道东吴并没有完全造出,他心眼又活了,他想的可不是去学,而是要不要自己造的问题。

毕竟是机关大家,刚他也认真的看了那些印出的福字,感觉就是一个大点的印章盖上去的。他脑子里已经想了千百种可行性的计划了,他绝对相信,以他们夫妇的才华,想把这个做出来,不要太容易了。

这回他想都没想过,要和刘备说说,他就准备自己干了。至于说派人去学造纸这个,他就找了几个荆州造纸作坊的熟手,既然你们说改的不多,那就去学吧。并没有多在意。

刘备也没有多在意,刘备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往好了说,就是心大,到哪都能活。像被困曹营,他就能安心的种菜。觉得不对了,立刻骑马跑。真的就是怎么着他都能活。

而当初周瑜设美人计时,就说过,刘备见过啥啊?给他一个富贵温柔香,他就能乐得找不着北。而临去时,诸葛亮也防着他这样,还特意弄了一个锦囊。可见,大家都了解他,他真的野心不算大。至少没有诸葛亮为他设计的大。

现在周瑜走了,他也就真的睡了。完全没想,周瑜和诸葛亮打了半天的机锋是为什么。

诸葛亮深深的看了一眼熟睡的刘备,自己退了出来。那些福字,就放在一边。大家也都没再多看一眼。

而另一边,张仲景得了信,就忙进来交接,他也是聪明人,充分表达了,他虽说不放心刘备,可是也十分担心吴国太的复杂心情。但好在,诸葛亮派给他的年轻人都很不错,很能帮得上忙。反正好话说了一箩筐,又待了几日,看他们开药才带上一个年轻人,跳上了周瑜给他准备的快船一溜烟的跑了。

那个年轻人也不是荆州本地的,说是一心学医,一路学艺,但也没学好,一路到荆州,正好知道张仲景在这儿,忙过来学习,因为一手出神入化的针灸术,成为了治疗小组的一员。当然,知道张仲景要走了,他忙跟上,表达了去考个执业资格的愿望。

他可不是刘备军团的人,进治疗小组那是张仲景带进去的,所以张仲景离开,他又表达了想跟上的愿望,只要张仲景愿意,他自然就可以跟着张仲景走。虽无师徒之名,但张仲景能带上他,也算是极看好他的。

回东吴,就是顺流直下,到了南徐,张仲景当然得第一时间拜见吴国太。

而吴国太这回留在了府中,不过,这回,她是自己在做实验的作坊里试制新纸的流程。

之前也算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像能做纸药的植物找出一大堆,然后再一个个的试,或者组合试,而欧萌萌自己也会试,反正闲着也闲着。张仲景今天来,正好赶上她在试纸浆的配比。

像之前孙尚香是觉得软化做的不够,加了蒸煮的环节,有效果,但不大。完全不值得他们多花这么一道钱。但是中间加麻丝起了作用,麻的纤维有效的补足竹纤维的不足。

老太太还在自己的“实验室”研究麻丝的处理,她希望能把麻丝的处理和竹纤维一起处理。尽可能的把程序简化,当然,这是在尽可能提高纸质的前提下。

第68章 张仲景回归

“国太……”张仲景师徒进来时,就看到穿着麻衣的老太太,正盯着水力打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十分丝滑的跪下了。

欧萌萌正研究打麻最后成形会怎么样,然后考虑在什么时候加入到工序之中。正入神着,结果被人一叫,还吓了一跳。一回头,两人一块就跪在院里了。真把欧萌萌都吓得够呛。想想,这动不动就跪,好像是明清时才开始的,三国时代,除非小辈犯错或者臣子对皇帝,大多数时候都是不用行跪拜之礼的。长揖都算大礼了。

“好好好,张大人终于回来了。”欧萌萌定定神,忙上前扶起张仲景,当然看到他,还是不禁微笑起来,看看他,看着精神还不错,看来,只做他喜欢的事,他其实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估计这回不会早死了吧?

“您这是在干嘛?”张仲景看看院子,再看看欧萌萌这一身,还有手,看着都没他走时那么保养得宜了,都不禁痛心疾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