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妃:她李嫦曦配享太庙!(273)
李嫦曦和吴太后也出席了,不过和高僧道士们没有交集。
在高僧道士们被送出皇宫后,她心里也缓缓舒了口气。
还有一个人也舒了口气,就是朱见澹。
他还真怕被高僧道士看出不对劲。
他现在当朱见澹当的好好的,他一点也不想暴露以前的身份。
更不敢让人知道,他就是先帝转世。
他没这个脸。
所以高僧和道士进宫,最紧张的反而是朱见澹。
如果可以,他都不想出现。
所以高僧和道士进宫,朱见澹安分安静的很,话都不多说一句。
这会整个人放松下来,朱见澹就看向他娘,见他娘脸上依旧挂着一丝微笑,半点也没有受到高僧道干的影响。
朱见澹心里佩服。
但又觉得他娘也没什么好心虚的,又不是什么妖魔怪鬼。
他灵魂的娘叫李嫦曦,身体的娘也叫李嫦曦,长的一样,说不定是什么前世今生。
就和他差不多,虽然他是朱见澹,但他也是正常投胎转世。
只是没有去到地府,没有喝过孟婆汤而已。
朱见澹彻底放了心。
李嫦曦可不知道朱见澹的想法,她也真没往朱见澹去想。
毕竟朱见澹一出生就带着记忆了。
她却不是,所以她担心很正常。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汪氏死了,那些用血咒的血条已经被毁了,高僧道士也来做了法事。
李嫦曦觉得整个皇宫的空气都清新很多。
她抬头望天,感觉皇宫的天空都晴朗明媚,风和日丽。
吴太后的脸上也露出笑容,“都散了吧,大家安安心心的,往后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什么事都没有。”
朱祁钰也出声,“都回各自的宫院吧。”
从今起,汪氏也彻底在皇宫里消失了。
朱祁钰虽抹除了汪氏两个女儿的生母身份。
但汪氏嫁给他当王妃,,又被立为皇后,这事是没办法抹除的。
只是对于汪氏的所作所为,汪家的罪孽,朱祁钰丝毫没有半点遮掩的让人传出去。
他可不希望因为汪氏,被误会了,污了名声。
从李嫦曦的梦里,朱祁钰可是知道,后人的评价很重要的。
像朱祁镇虽然夺门成功,重新当上了皇帝,依旧还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几乎人人唾弃。
就是父皇也没讨好。
而他则是一个悲情帝王,名声不算好也不算坏。
还被称为明君,也是因为大明后面不行了,帝王也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为了大明江山,他要当个好皇帝。
为了后世不背负骂名,他更要当个好皇帝。
还要教养出优秀的后继之人,不然还会背负骂名。
朱祁钰觉得他的帝王之路,任重而道远。
“那臣妾告退,臣妾去看济儿。”
杭惠妃兴冲冲离去。
朱见济生病没过来,但高僧道士都去了咸熙宫做过法事了。
“太子,跟朕到御书房。”
李嫦曦一听朱祁钰的话,也告退带着几个孩子回坤宁宫。
朱祁钰没有坐御辇,朱见澹也跟着他走着。
朱祁钰突然道:“朕打算放出吴庶人和建庶人这两支。”
第237章 成王败寇
建庶人,吴庶人!
朱见澹一顿,他在位那会自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祖父在建文元年(1399年8月)发动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7月)破南京京师,夺取帝位,建元永乐。
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
祖父在位22年,父皇在位十个月。
他登基年号宣德(1425年),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兵败被俘,帝位易主。
朱祁钰年号景泰(1450年),如今景泰四年(1453年。)
从祖父登基到至今51年。
在祖父登基那二十二年,就一直有人打着懿文太子这一脉子孙的名义起兵。
祖父不愿意对懿文太子这一脉赶尽杀绝,只能圈禁凤阳。
朱瞻基在位那十年,也不愿意把吴庶人和建庶人给放出来。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不说懿文太子有多深入人心,就是建文帝也是太祖钦定的继承人。
是大明正统。
但建文即位却迫不及待削藩,逼死了几个叔祖藩王,祖父为了自保不得已发动靖难起兵。
成王败寇,他们这一支赢了。
如果他们输了,他们这一支的下场也不会好。
建文帝失踪,建文帝的长子也失踪,至今都还下落不明。
为了合理合法的正统性,他们自然不愿意把懿文太子这一支给放出来,给自找麻烦。
所以现在朱祁钰一提要把吴庶人和建庶人两支放出来,朱见澹一时沉默了。
“父皇,要不再过几年?”
才刚登基四年,根基还浅着呢,就想放出吴庶人和建庶人这两支。
这是嫌大明这几年太安定了?
“朕只是看你把宗室子弟带的这么好,吴庶人和庶建人这两支放出来,你也有能力安抚好他们。”
朱祁钰一脸欣慰的看着儿子。
朱见澹:……
不是,怎么就因为他的原因了。
“朕原本也没想这么快的,但看到你的少年军团,朕对你很有信心。
宗室这群小子有多高傲,朕是知道的,现在都听你的话。”
说实话,朱祁钰从前不知道多羡慕藩地的藩王子弟。
他们多自由啊,哪像从前除了郕王府还是郕王府,就是想出郕王府游玩都好像犯了什么罪一样。
虽然没有孙太贵妃和朱祁镇都没有亲口说,也没有指定,但所有周围的人就是无形给他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