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246)
诸学子纷纷低头看手边的书本,不由露出笑意。
齐老是个很健谈随和之人,刚才坐下后,并没有马上就开始说教。
而是像朋友一般,聊天似的,说起自己在安阳县发生过的趣事,让他与在场不认识他的学子们,一下子亲切起来。
现在切入正题的方式也非常自然,林泽听了这一会,真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可能是印象中,看电视剧里的学堂夫子是一言不合就拿板子拍的,或者是那种非常严格、一板一眼的先生。
“老夫在来之前,想了许久,《易经》这本书不长,词句精简,能与诸位说的东西不少。但我心
有踌躇,讲的东西多,但总感觉少了些很重要的内容。来到书院后,与山长和其他夫子们再次谈及此事,老夫终于明了,原来是此前选的讲题,不足以起到真正抛砖引玉的用处。因此老夫决定,这堂课给诸生说说关于《易经》这本书的用处。”齐老面含微笑,娓娓道来。
林泽记下一些重点词句,抬头望三个天子班师兄那边看去,他们埋头写字,好像是在记录这节课的内容。
难怪来的时候手里带着箱子。
“古籍有记载,《易经》实则包含三本书,一为《连山》,二为《归藏》,三是《周易》。只因前两者至今失传,并未有真正存世之本。”
啊,还有这说法,这么早就失传,看来现代肯定是没有什么可能存在的漏网之鱼了。
“何为‘易’,变易、不易、简易。天地世间,万象变化是为变易。然其中之‘道’,却是永恒,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天地之‘道’。我们常常被外相之变,影响了,从而无法看清那不变之‘道’。《易经》可助我等看清世间万象之本相,洞察幽冥之‘道’。许多人同我讲,《易经》虽简,却难以读透,实则是尚未看清。《易经》之道本为简,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若我等读明白这本书,便能将天地之道,了然于心。下面老夫讲一讲《易经》中,世人觉得玄之又玄的象,该做何解。”
老先生讲话抑扬顿挫,有股特别的韵律感。
林泽听得入神,等反应过来,才发现笔记还没写。赶紧低头一边回忆一边将内容梳理出来。
那个不变的‘道’,林泽大概能理解是自然的规律,而《易经》能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至于这个看的方法,就是通过‘象’。
听到这里,林泽已经有点跟不上。
因为原身学这本书时,基本就是逐字逐句背诵,背得滚瓜烂熟,对里面的内容能大致说出来,但并没有理解到这样的深度。
飞快看了眼周围人的状态,神色各异,有的沉思,有的皱眉,有的津津有味。
地字班都这样,人字班的童生就更难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专门组织人字班的学子一块听。
当然外头那些全是闻风赶来的,估计是后面没课的人。山长自然也不会阻止,学堂本就是传道受业的地方,来去自由。
讲解卦象这部分,林泽已经很蒙圈,他勉强跟着记下来,恨不得拿出手机现场录像,回去再反复看着学习。
听了一路,林泽身心发麻,只大概用自己方式理解今天齐老讲的主旨。
卦象是个辅助工具,如果我们依赖它,那就会被它所困住。
当我们不依赖它,跳出它的框架外去看,它其实是一个帮助我们查漏补缺、调整状态的工具。
人生的选择权应该把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将卦象奉为圭臬,事事对着卦象结果去做,这样反而是对《易经》的错误认识。
要牢记,它只是帮助我们更高地认识自己,而不是让自己被它掌控。
这一点林泽能隐约感受到一种类似光亮的意义。
结果永远是自己争取到的,而不是等着成功自己来。
《周易》的作用是,在我们努力的时候,帮助我们判断方向是否正确。
果然是经典,简单悟一悟,发现它包含的道理是贯通古今的,什么时候都适用。
这场授课一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老先生毕竟上了年岁,到后面明显气虚不少。
结束后,林泽没有马上离开,因为他发现天字班的师兄在跟齐老请教,于是林泽也凑过去听一耳朵。
许是地字班的同窗跟他有疑问的不少,大家自觉留下来,等天字班的师兄们问完,征得齐老同意后,又将自己问题说出来,请求指点。
“我们学《易经》追求的是什么?”齐老听完一个学子的提问后,笑着看向其余人,将问题抛给大家讨论。
很快就有人回答道,“回先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人听得感觉很有道理,他们学这些四书五经,却是为了此愿景。
林泽其实也很认同这个观点,但看齐老先生的神情,似乎表示这个答案还不够。
于是林泽往深处又发散了一下,见大家都不吱声,林泽尝试性说出自己看法,“先生,学生想,《易经》是教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相处。”
既然《易经》能看透世间万象,让使用者看明白世界运行的规律,那最终的目的可不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噢~你叫什么名?”齐老先生明亮温和的眼睛马上看过去,透着欣喜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