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272)
林泽拱手致谢,在杂货铺林泽也顺手帮衬,买了一小坛本地比较有名的甜酒和三斤红薯。
这东西还是听杨大叔说的,用糯米发酵制成,有一定的酒味的。但听他描述,酒精浓度应该很低。
最重要的是,这东西跟汤圆或者红薯切块一起煮,特别适合冬天手脚发冷的情况吃。
逛街时,林泽基本就是奔着吃的去,生活用品自己暂时不缺,先是去吃了一碗鲜香可口的云吞,然后就是打包,韭菜盒子、蜜炙乳鸽、卤猪脚、炸河鱼。
这样走一圈,两手都拎满东西,最后路过买菜的街道。林泽见水灵灵的,突然很想熬个砂锅粥,就这样放点青菜叶子进去,白中带翠,非常解腻、暖胃。
这时候菜农很多已经卖完东西,林泽看一圈,找一家品相相对不错的摊位买了一小把小白菜。
重新回到余家杂货铺,林泽同余大郞简单寒暄几句,便说时辰不早,要赶回书院。
“北山书院规矩严,我等早有耳闻,你放心吧,板车都给你找好了,那位老张头,送你去一趟,只收十文钱,可行?”余大郞指了指店铺墙根下带着布帽的老汉,对方此时也朝林泽露出一个淳朴的笑。
林泽算了算,二十分钟十文,做得还是包车,值得。
“好,多谢余大哥,那我便请这位大叔送一程。”林泽朝那位老汉点头道。
余大郞见状,赶紧朝老张头招手,“把车拉来——林秀才坐你家车回书院。”
老张头家拉车的骡子是林泽见过最瘦的,林泽心里有点不自在。但很快就明白,坐车就是照顾人家买卖了。而且有骡子已经比大多数人家强。
“秀才郎君,慢些上。”老张头做惯这事,能在下晌还拉到客人,他也很高兴。而且拉的还是一位秀才公,老张头觉得自家板车都亮堂些。
在余大郞的帮忙下,林泽的东西很快被整齐地固定在板车上。两人同余大郞告别后,马上出发去北山书院。
骡子瘦,走得确实没有那么快,不过林泽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回书院是完全足够的。
老张头一直送到斋舍楼下,林泽谢过他要帮忙搬东西上去,
“我自个儿来就成,您一路辛苦,先坐着歇一歇。”
“那、那成,秀才公慢些,不着急。”老张头有点不好意思,他其实不是头一回送人来书院,但也忍不住生出紧张敬畏之情。
林泽三下五除二,两趟来回,就搞定了,在最后一趟付清车钱,叮嘱一声,“您老回去路上当心些。”
“诶诶,好。”老张头摸着怀里的铜板,老脸上都是欢喜。
回到宿舍,林泽就去隔壁敲门找卢桂,又去远一点的大通铺找雷宗荣、刘一阳。
卢桂答应得很爽快,他已经把林泽划分为同好,都是爱吃的一类人。也不觉得占人便宜,反正他下回出去,定然也会再买好吃好喝的,请林泽一块享受。
倒是雷宗荣犹豫着,推迟道,“林兄邀请,我们很欢喜,只是已经吃过晚食,就不去了吧。”
刘一阳也跟着点头,他们猜也猜到,
林泽买的肯定是有肉类的,谁不爱吃,更何况还是白送的。
但他们晓得,朋友之间,有来有往才能长久。
林泽请他们,自然地,两人也得想法子请回去才行。
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银钱啊,那这样的便宜就不能占。
“只是普通的小菜,我还准备熬个青菜粥,一起吃。也不是经常这样,就当是一块聚一聚,你们平日也帮我不少,我还请了一位师弟呢。”林泽继续劝说。
两人最终还是答应了一起过来吃饭,进屋后,林泽给他们互相介绍。都是同龄人,品性也是好的,很快就熟络起来。
把砂锅粥煮上,窗户打开,避免中一氧化碳。
卢桂从自己寝室搬来两张椅子,把林泽的书案整理出来,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吃着桌上的美食,一边畅意闲谈。
“对了,林兄,下午你走得快。我们听夫子说,明日咱们地字班的学子同山长和石夫子,一块去半山上的明安寺,听禅师讲经。”雷宗荣将一只小河鱼吃下肚,便看向林泽。
林泽头一回听说还要去寺庙学习的,真是又长见识了,“好啊,我还未曾听过禅师讲经。”
“我们也没有,只听其他入院久些的同窗说,前几年也是去过明安寺的。”雷宗荣道。
卢桂啃着卤味,满脸享受,“真羡慕你们,人字班好像都没出去过。”
“师弟好好苦读,考中秀才,入地字班。”雷宗荣宽慰道。
卢桂感慨道,“我念书没几位师兄好,不晓得能在书院待多久,地字班就不敢想。这回考核,都怕丙班也是垫底。”
雷宗荣、刘一阳愣住,他们没想到卢桂成绩是比较靠后的,有些尴尬。
“卢兄若是不念书,可不就回去继承祖传医术,也合你意嘛。”林泽调侃道。
说实在他也不知道自己成绩如何,只是感觉还行。
卢桂嘿嘿一笑。
雷宗荣两人见状,放下心,“师弟若有什么课业上的困惑,随时来问,我们二人必不藏私。”
“诶,夫子们多久批阅完大家的考卷?”林泽问道。
刘一阳答,“往时是十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