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354)
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既然现代都能保留那么多好的东西。那在这个时代,林泽觉得传播好的思想,必须结合儒家文化。
比如这次的策论,林泽表达了统治者广延众论和悉致群贤,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百姓安居乐业。
这个观点在现代也是一样有用的,那么在这个时代就是值得广为传播的好东西。
答题的时间过得非常快,国子监准备的干粮没有几个人吃的,几乎全都废寝忘食地答题。
在场的大都是各府选拔出来,参加会试的优秀种子选手,大家的水平可想而知。
林泽一点不敢轻敌,但他也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国子监内班进不了,外班也挺好。
“叮!叮!叮!”
磬声再次响起,场中的林泽已经在默默收拾东西,他已经提前写好答卷。
偷偷瞄了眼他爹和周围的人,有一部分跟他一样,都是提前写完的。
实力很强啊。
也有手忙脚乱地想要多写几个字,把策论匆匆收尾的。
“诸生停笔,放好答卷——”监丞邓祖渊起身,高声道。
很快,陈寿之带来的两名助教熟练地收卷。
确定所有卷子都收齐后,陈寿之便起身道,“诸生辛苦,大家先行回去。”
“是,学生拜别祭酒大人、司业大人、监丞大人。”
大家起身作揖行礼,然后收拾东西,答卷试题纸都被收走。林泽瞥见桌旁的两个干粮,一起收进书箱。
别浪费了。
学子们陆续走出崇志堂,这时候才有心思打量一番这庭院附近的风光。
最显眼的就是前方集贤门两侧的钟楼和鼓楼,看起来有二十多米高,分了楼阁、楼台两部分。
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鼓楼是设置大鼓的楼。
用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
钟鼓楼建筑色彩非常华丽、装饰构件又很典雅,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林泽今天进国子监,感受最深就是,这里的建筑太好看了!是那种庄严又精致,处处有文化底蕴的美。
“这儿念书,一定很开心。”林泽转头同他爹小声道。
林郁盛也是刚从崇志堂内种植着各种树木和花卉上收回目光,“确实是所有读书人最向往的地方。”
父子俩相视一笑,随着人流往外走去。走出熟悉的琉璃牌坊,林泽生出一股拿手机出来拍照纪念的冲动。
某种角度说,这里是嘉国的文脉所在了。
“盛哥!泽哥儿!”一直蹲守的林郁武飞快跑过来,满脸喜色。
“武叔,我们出来了。”林泽招呼道。
三人一块继续向林郁生守着的骡车那边树底下去,这是散学之际,国子监刚才一同考完试出来的学子们,有三三俩俩结伴着走,或是家里派了马车、轿子接的,也有自己一个人的。
林泽没多好奇,他们坐上骡车,赶回甜水巷小院。
回去时,林郁武在外头驾车。
“你们是不是都没吃午饭?瞧一个个脸色发白。”林郁生关心道。
林泽从书箱里掏出两个干粮,举起来,“叔,这东西我一看见就想起号舍科考的场景,哪吃得下。”
“可怜见的,等会到周桥时,咱们买点肉和菜,回去叔马上给你们炒两个出来。”林郁生摸摸林泽的脑袋,把他手里的干粮放回书箱里。
林郁盛揉揉太阳穴,“在外头吃个面条算了,回去弄也不少麻烦。”
林郁生本想说,这哪麻烦,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但想想这父子俩肯定是饿坏了,等不及他烧火煮饭。
“行,那你们去摊子上吃,我和阿武去买些种子和晚上吃的菜。”林郁生说完,就同前头驾车的林郁武说了这事。
第167章 孟家食摊
骡车一路行驶,林泽也看了一路。西大街的食铺、小摊人流挺多,而且他看花眼,不知道要选哪个。
“盛哥,咱们甜水巷外头有家面摊子还挺好吃,你们要不去那?”林郁生提议道。
林泽没等他爹说话,一股脑就是飞快点头。答题时一点不想吃,现在饿得已经要忍不住啃国子监发的干粮了。
林郁盛看了眼儿子,想着在甜水巷外头吃也好,“去吧,我们自个在那吃。你们先回家,不用等。”
甜水巷的小食摊是一家子开的,一对三十岁左右的夫妻和两个娃子。
其中一个大些的约莫有十岁,小的也有五六岁,是两个女娃子。
‘川香小食摊’
在竹竿和油布支起的摊子上,挂着一块木牌,写着这样的五个字。
“孟老板,生意可好?”林郁生下车,走过去招呼道。
林泽父子俩跟着下来,粗略打量一番。
这段路有五六个吃食摊位,另外一些日用品、杂货铺和卖菜、卖小手工的。
小食摊挨着墙角所设,两口土灶烧得正旺,左边堆着劈开的木头柴火,以及一大桶水。
在锅灶右边是一条陈旧但擦得很干净的长案,靛蓝花巾包住头发的妇人朝他们露出一个和善的笑,手上揉面的动作也一点不受影响。
孟老三腰系一条沾满油渍脏污,已经看不出原来什么颜色的围裙,朝林郁生招手,“老弟,来吃面?大丫,给几位叔放好凳子——”
“你放两张就成,我大哥和侄子在这吃。”林郁生回头看了眼林郁盛父子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