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416)
这要求对该论题进行深入探索。
因为一件事,它存在无数观点。
这些都是要在你的论文中体现出来,要自己总结归纳,做全面的研讨。在此抓住关键地方进行突破,深入找到那个最正确的论点。
二是要在论文中所建立的论点要成为考虑各种事物的标准,让自己提出的论点成为准则。
这一步是非常非常难,林泽以往做这类题,拿高分的次数都不算多。
三是要按照严谨的逻辑进行分析,不可以强词夺理,不能搞诡辩那一套。
考官是非常反感这种小聪明的,几乎所有夫子博士都跟他们提过这一点。
最后一点是能做到“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意思是你讲的道理、论点要说得通,并且论据要非常充分全面。支撑论点的论据应该是非常严密有力的。
广为人知的高水平论文有贾谊的《过秦论》、庄子的《齐物论》等。
论的出题范围不限于《四书》《五经》,因此,这就看谁家的藏书够多,阅读量更大。
普通读书人,凑够一套《四书》《五经》已是不易,哪里有条件去买别的书?
即便有点银钱能买上几本,那又怎么够呢?古往今来,出了多少文豪名家。
第三场很看重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夜风阵阵,烛影摇曳,光线明暗交替,非常不利于看清题纸上的字。
林泽不得不用撑起一块油布,在前面挡风,又将烛台小心挪到离试卷更近的地方。
【论题:圣人之教,不肃而成】
林泽只看一眼,就知道不是《四书》《五经》里的。
低头开始搜索脑子里读过的书。
咱们老实说,就这一句话,还这么短,要精准定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林泽闭目思考,约莫十分钟过去,才想起这是出自《孝经》里的一章。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林泽细声背诵出来。
林泽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摩挲粗糙的木板。
这句话,主要是想要问皇帝怎么治理天下,才能像圣人一样,不必严厉、粗暴,就能将政令推行成功。
林泽根据自己总结的解题方法,先思考看过的书有什么类似治国理政的观点,这些都要拿出来,越多越好。
这道题的思考时间太久了,林泽决定把蜡烛吹灭,然后意识进入空间,拿出自己的草稿纸开始写。
想到一条就记在本子上,最后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林泽笔记本上已经写了几十条。
接下来,林泽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分类,其实大多是不同流派代表人物所说的观点。
又半个小时过去,林泽终于提炼出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观点——一道同风。
这个观点主要是从儒家的思想上提取出来的,当然也参考了一些别的。
没办法,政治正确是必须的。
一道同风指的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强化民众对大一统的认知,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统一。
大一统的民族思想,就可以实现不需要暴力手段,来使朝廷治下的百姓听从政令。
确定论点后,林泽开始打起草稿,开始写这篇论文。
在提出观点后,下一部份则是分析圣人能够一道同风的原因。
林泽提出,圣人之治,并不象一般君主那样,挟其智力与天下争胜。而是充分尊重天地万物的本性,要有同理心,能站在天下万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就可以做到不肃而治。
非常顺滑地在结尾点题了。
林泽写得非常爽,空间里没有人打扰他,不必担心烛火要用完、烛光不够亮的问题。
有了自己的论点,下一步就开始用大量扎实又充分的论据,搭支架、筑高台,让这个论点变成无可撼动的准则。
林泽先从出题的《礼记》这本书入手,抽出其中两个论据来搭底座——“先王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下一步要展开阐述圣人之教的依据、内容和效果。
最后,深度剖析“一道同风”这个论点。
描写历史上的一些君主像学习圣人的不肃而治,却走向相反的结果,反面衬托圣人为何能做到?因为只是表面明白,何肃于心?
圣人的不肃,最本质是其深于肃。
不懂什么叫严厉的治理之法,是无法做到以仁、以礼治理国家的。
有了初稿,林泽马上出去,开始在卷纸草稿区写第一遍。虽然逻辑已经理顺,思路通常,但落笔时还要非常注重遣词造句。
尽可能让这篇论文读起来有对称的美感,这就要求多使用对偶句,还要注意每句结尾的字的韵脚。
各种反问、设问的写作方法都要合理的穿插在整片文章中。另外引用先贤词句,要注意称呼上的细节。
总之,写完这一篇,天光大亮。
林泽从凌晨五点左右,写到快中午。
可见这中类型的题有多难。
等他停笔、动动僵硬的身体。林泽突然发现,有一队士兵跟着主考官陶宏路过他的考棚,直接停在隔壁老哥那里。
林泽他们附近这一群人,全都被这一幕吸引了注意力。只有对面小孩哥,埋头苦写,一点不受影响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