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福女(227)+番外
由于小文要参加秋闱,李青禾前些天也大概了解一下大越朝的科举制度。
大越朝的乡试除了越京单独有个贡院,其余地方都是四五个州府一起举办,江宁一带作为大越朝读书人最多的地方,每年分到的名额都比较多,今年就有两百人,而像西北或者北疆那些偏僻的地区,只有二三十个名额。
一个书院能上榜七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此外,我看清石县除了我们书院的七人,榜上还有一个名为李承安的,可是你们的本家?”沈砚问道。
李承文点点头:“是的,他是我们堂哥。”
李青禾倒有些意外,没想到今年李承安也考上了,两家关系冷淡,他对大房家的消息不太了解,于是问道:“他不在松白书院读书吗?”
李承文道:“不在,之前在书肆遇到过一次,聊了几句,他那年没通过松白书院的考核,便由他的启蒙夫子推荐去了天勤书院。”
沈砚:“你这么一说,我对此人有些许印象了。”
李青禾拿起一块糕点,问道:“那他排多少名?”
沈砚回道:“好像是一百八十多。”
等谢宜回来时,已未时过半。
他感慨道:“虽然我是我们书院垫底的,说不定这辈子也考不中进土,但能考上举人,已是对我苦读这么多年一个交代了。”
沈砚劝慰道:“谢兄多虑了,你如今还没到而立之年,多的是机会。”
谢宜摆手道:
说着就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
李承文跟沈砚也举起茶杯,饮干净杯里的茶水。
贡院门口的人渐渐散去,几人才离开茶楼。
李青禾此刻是真的开心啊,就带着他们去纤云楼大吃一顿,酒都多上几壶。
谢宜跟李承文还算淡定,沈砚情绪高涨,不停地喝酒,最后都开始说胡话了。
他扯着李承文的袖子,道:“以前哥不爱读书,一看书脑袋就疼,我娘拿着烧火棍在我后面追着,让我背课文。”
李承文轻抿一口酒,敷衍地问了一句:“那后来为何变了性子?”
沈砚喝的醉醺醺,“因为有个姑娘,说会在京城等我,以我的家境,我只有拼命读书,日后考中进土,才有机会够得上她。”
李青禾就爱听八卦,往嘴里塞了一筷子鱼肉,问道:“哪个姑娘?”
“哪,哪个姑娘?她就是……”
“嘭”沈砚话还没说完,就一头倒在桌上。
李青禾:“……”
吃瓜吃一半真难受,就像一根面条吊在食道中,另一半还在外面。
只是人都醉倒了,她也无可奈何。
最后还是李承文跟谢宜一起,将这个醉鬼搀扶回客栈。
明年春闱在二月初,李承文他们得赶紧回清石县准备,于是次日,他们就收拾东西回清石县。
李青禾跟石梅依然伴做少年郎的模样,脸上跟脖子上涂了桐油,只要不说话,别人以为他们是比较瘦弱的男子。
由于马车赶路,一路上风餐露宿,实在艰辛,于是众人早就约定好一起乘船回去。
码头上已经等着好几个松白书院的学子,除了谢宜跟沈砚,李青禾一个都不认识,有一个时常瞟向这边的人,倒是有些眼熟。
于是他低声问李承文:“怎么这么多人?那边那个穿蓝色长衫的是谁?”
李承文顺着她的视线看去,低声回应道:“他就是夏书培,夏凝薇的大哥。之前访客时遇到了,就商量着今日一起回去。”
李青禾了然。
沈砚跟谢宜瞧见他们,先是一愣,随后心领神会。
第209章 朱媒婆
沈砚拱手道:“昨夜醉酒失态,还望见谅。”
李青禾压低声音,道:“好说,不过那个姑娘是谁?”
沈砚脸一红,轻咳一声,视线飘忽,道:“船来了。”
说完就跑到了最前面。
不少人都前来纷纷恭喜李承文,还有人好奇李青禾跟石梅。
李承文便介绍说是两个堂哥,众人都不疑有它,只有夏书培疑惑地看了一眼。
在船上,李青禾跟石梅又过上了深居浅出的生活,好在这艘船的房间大,窗子也大,每天一睡醒,就能看见沣江两岸的美景。
竹林飒飒,渔歌互答。
有时候侧耳细听,还能听到读书人们即兴而起的一首诗词。
回去是逆流而上,所以比来时还多花了三天的时间。
到清石县的时候是傍晚,落日的余晖在江面上铺上一层金色的薄纱,神秘又朦胧。
李承文跟同窗们告辞后,就跟着李青禾一起回家。
“哟,举人老爷回来了啊?”梧桐巷一户邻居的老大爷在门口的石头坐着,瞧见三人,热情地打起招呼。
李承文礼貌地回应了一下。
他们坐船回来,而官府报喜的人是骑快马,想必这消息早几天就已经传回清石县了。
果不其然,回到家中,陈氏跟方桃也是一脸喜气的模样,尤其是陈氏,老脸都笑成一朵菊花,“先前有官差来报喜,我还有些不敢信呢。”
李青禾笑道:“如何,这会儿总算相信了吧?”
陈氏激动得眼泪都要出来,用手抹了一下,道:“信了信了,你看你,把脸抹成这样,快去洗洗。”
方桃已经在厨房烧起水了,招呼李青禾道:“你先去洗,下一锅水石梅洗,小文最后。”
等三人都洗完后,天都已经黑了,一家人吃了个饭,就早早歇下。
次日,李承文一早就出门,去给恩师们报喜。
虽然夫子们应该早就得到消息了,但还是本人亲自去一趟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