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夫妻人生小记(21)

作者: 陈财主 阅读记录

李红莲年纪大,闻不得这腥味,想拉他们小夫妻出来,要不算了。

可来都来了,不看一眼,还真有点不死心。

周长城和万云跟着那中年大姐一步一步踏上那吱呀作响的楼梯,真担心这楼梯会不会在哪儿断掉。

中年大姐倒是放心得很,一步步踏得结结实实,用方言说着阁楼的情况,一个月八块钱,什么都没有,就一个空阁楼,他们觉得八块钱太贵了,准备到更远的东郊去住。

万云捂着鼻子,跟在周长城的后头,被那阵腥味熏得头脑发昏,等站到阁楼,才发现楼上没有电灯,唯一的光源是太阳光穿进木头窗子里,洒在木板上。

难怪这中年大姐说能住五个人,这阁楼比陆师哥那儿还窄的地方,没有床,地上竟铺了五块席子,靠近楼梯的地方堆着四个装河沙的簸箕,碗筷杯子跟这些簸箕放在一起,吃喝拉撒全挤在一处了。

昏暗中,周长城的脸色也不好,他一言不发,扯了扯万云的手臂,让她先下楼,自己也跟在后头下去了。

那中年大姐跟在后头,又是一阵结实的“咚咚咚”木楼梯踩踏声。

“怎么样?怎么样?要不要租?”大姐跟在他们夫妻后面,追着问。

万云看看周长城,周长城摇头:“我们再想想。”

李红莲连客气话都不说了,忙摆手:“不要不要不要!你再找过别人!”

那大姐听了李红莲的话,叽哩哇啦又说了好多听不懂的方言,尽管不明其意,但看表情肯定不是什么好话,三人也不和她争长短,抬脚快步离开了渡口街。

从渡口街走出来后,周长城和万云多少有点沮丧焦虑,脸色恹恹,倒是李红莲乐观:“坏的都见过了,下一个肯定是好的。”

第9章

“坏的都见过了,那下一个就是好的。”

李红莲的话,给了周长城和万云一点安慰。

其实这样好的坏的、贵的便宜的房子看下来,倒是让他们对自己想要的租房有了更明确的意向。

刚开始,他们很茫然,只知道不能在租房这件事上花费超过多少钱,也没考虑什么地方,什么环境,现在看了几个住处,倒真是知道了,一分钱一分货。

从渡口街出来,走了二十来分钟才到家具厂筒子楼门口,这时候周长城和万云的心态已经平复了许多,甚至还吃了两颗万雪给的酸李子,酸得他们皱眉皱鼻的,大太阳底下,口水分泌旺盛,连水都不用喝,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家具厂的这个房子,比较特殊,李红莲是从他们街道办公室那儿打听来的。

它是家具厂罗师傅早年间分到手的福利房,房子有三十平,二十多年前,罗师傅和妻子在这间房里结婚,后来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一个接一个地长大,前两年陆续娶妻成家。

这听起来是个家和美满、子孙绵延的故事,可年过五十的罗师傅夫妇不这么想,尤其是在三个儿子都娶了老婆之后,闹心的事儿一件跟着一件,家庭大了,可人心也散了。

说起来,也是大家在平水县都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住,家具厂这个三十平的福利房,挤了罗师傅老两口,还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铁架床都不够摆。

所以这整个家是日日吵,夜夜闹,闹得家不是家,吵得亲不是亲了。

罗师傅在家具厂是正式职工,做家具的老师傅,三个儿子自会走路开始,就开始跟着他学打家具的手艺,手指有长短,手艺自然也有高低。

去年,他申请自行退下,把家具厂的职位给了得他真传的大儿子罗老大顶替,按照厂里的规矩,罗老大顶了罗师傅的岗,那这福利房就该落到大儿子手上。

可坏就坏在这小小的房子分配上。

八十年代后,有先部分富裕起来的人家起房子打家具,家具厂接了市里不少订单,绩效一直不错,在平水县十个国营厂中,除红砖厂外,家具厂是唯一还在涨工资的厂子,且岗位难求,罗家两个小儿子都难进去。

铁饭碗给了大哥不说,房子也要给大哥,罗老二和罗老三两家人立马就不干了!

大家都是儿子,都结婚成家了,凭什么大哥占了一切便宜?

那罗家人八口人哭着吵着,能把筒子楼都给掀翻了,不论是厂领导还是房管科,就是楼上楼下的邻居都过来劝。

可就是没有用啊!

人有那么多口,可房子就那么一间,家具厂倒是一直计划再建一栋筒子楼,缓解厂职工住宿压力,这是计划,没个三年五载也难成事儿,何况也未必就能给罗家再分一间房。

凭什么呢?这时候谁家住宿不困难?

罗师傅和老妻被三个儿子儿媳闹得血压都高了,去年底天冷的时候,罗师傅气得血压飙升,还在县医院住了五天,出了院,几个儿子儿媳老实了几日,结果,过年后没多久,大儿媳和二儿媳就先后宣布自己怀孕了。

一个三十平的房子住了八个大人,再来两个孩子,那就真是没活路了。

罗师傅和老妻嘀嘀咕咕了大半个月,宣布分家!

反正大家都有手艺,罗师傅现在还年轻,也能干活儿有收入,只要勤快点,肯定饿不死。

分家的决定是,岗位依旧给大儿子,他们两老也跟着大儿子一家住,筒子楼的房子则租出去,房租他和老妻拿着,每个月自己留一部分,再给老二和老三一点补贴。

这个决定一出来,罗家三个儿子又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怕自己拿少了,个个都想插手租房的事,闹了一个多月,才最终全部人搬出这个福利房,所有人都去附近的东郊租房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