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夫妻人生小记(248)

作者: 陈财主 阅读记录

“...或许是因为小说看多了,我总觉得,从县里出来后,自己的生活本来是一片废墟,如今,我站在这片废墟上努力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堡垒。姐,请为我的勇气和信心鼓掌吧。我会更努力‘搵食’的。”

万云的这一封信,可谓是写得充满了感慨,对于万雪,她向来是没有隐瞒的,刚到广州时的那种彷徨,桂老师给她找了不适合的工作,还有自己在重新走上“担担子”这条路的努力,一切一切,她都浓缩在这封信里头。摆摊子卖盒饭是她极度看重的事,这样重要的人生痕迹,她是一定要和最亲近的姐姐分享的。

信件寄出去后,万云的生活照旧,和周长城两人总是互相扶持和支撑。

周长城考驾驶证的事,第二次实操考试已经考过了,教练带着他们那批学员到从化过了一夜,绕着山路开车,倒车停车这些考完,第二日才回来。这个考试严格,学员过一半,刷一半,周长城就是刚好过关的那个,不得不说是有点子运气的。

考完了试,驾驶证还没那么快到手,得要一个月才能发放到教练的手上,学员十二月底才能去拿。倒是跟桂春生刚开始预计得差不多,年底拿证。这件事也算是了了。

这个年代学车困难,能够得上方向盘的都是有点本事的人,在学车的过程中,周长城认识了两个朋友,一个是要给单位二把手开车的退伍军人,一个是先富起来那一批人里的小老板。

学车培训的时候,三人一起吃过几顿饭,各自留了电话方式,那小老板还有个牛气哄哄的大哥大,看得周长城眼睛都红了,上手摸了好几回,什么时候自己也能买得起一个?

因为是新朋友,聊起来,层次感觉跟王忠良等人又不同,周长城也给他们留了自己家里的电话。

桂春生在七月底的时候申请的电话线终于拉到家里了,比预期的要晚了一个月,因为报装的人太多了,他们家里的电话线只能往后推,不过好在电话最终是装上了,周长城和万云再也不用一大早拿着硬币到村头的公共电话亭“站岗”,给万雪和师父他们打电话了。

说好了电话费是他们小两口出,桂春生也不争,实际上,周长城和万云来了之后,日常花销上他省了不少,除了车子的油费是自己掏,家里一切吃穿用度都是两个年轻人在负责。老实讲,真正血亲一家也未必能做到这样,丝毫没有和他计较金钱,桂春生对目前的生活很是知足,这么大半年下来,他始终认为自己把人带进家里来,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现在深秋,广州的天气也慢慢开始冷下来,广州是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自然是比不上平水县那种刺骨的山风跟河风,但平日里外出,也是少不了毛衣和外套,不过在老家穿的那种厚棉袄是用不上了。

万云和周长城赚了点钱后,去市场买衣服已经不像刚开始时畏手畏脚的了,该买就买,该穿就穿。

吃穿是穷不了的,沾染上黄赌毒才是家庭大祸害。

之所以每个月都去买新衣,是因为刚到广州的时候,他们穿着老家的衣服招摇出门,花布衫,黑裤子,还有自己做的老布鞋。

大概是实在太沉闷了,桂老师看不下去,有一回他对小两口说:“你们才二十岁就穿得这样老气,等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们还能挑什么颜色穿呢?”

这句话把周长城和万云说得脸色发红,第二天就跑去买了艳色的衣服,除了干活做饭,都尽量打扮得体出门,桂老师的话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性,先敬衣裳后敬人,穿着体面出去,收获的目光和尊重都是不同的,他们没必要把自己活得跟苦行僧似的。

这些细碎的小事,时刻充斥着三人的生活里,他们三个也磨合得越来越好,互相知道相处的界线在哪里。

万雪的回信是在二十天后,十二月初的时候。

万云刚从工业区卖完盒饭,骑车回到珠贝村家门口,就拿到了万雪的信。

最近天气是越来越冷了,万云沿着江边的路,一路骑回来,路上人不多,她把车子蹬得很快,前阵子赚到了钱,她已经把自行车后面改造得跟冯丹燕的车一样,两边可以各放一个桶,上面还能再绑个框子。

现在天气冷了,盒饭冷得快,万云都是在桶下面装上热水,温着饭菜的,等水快凉的时候,又从框子里拿个热水壶出来,往下面再灌热水,保持温热。

回来的时候,珠江边的风吹得她脸上和脖子上都是凉凉的,不过因为一直运动,倒不觉得有多冷,到家洗完两个小桶,刷好锅,手还是红红热热的。

现在冬天,万云仍在考虑,要不要给一家人织一副手套,早上还是有点凉意的,尤其是桂老师,他早上穿得比周长城要厚很多。

做完这些杂事,万云才有时间躺在书房里,美美地看信读书。

万雪不似万云有众多感慨,平水县本就不是个多有变动的地方,她的生活相对平稳,不是丈夫女儿,就是同事邻居,后来开始卖一些广州寄回去的东西,也会说一些卖东西时遇到的事,像是万云寄回去的电子表就是她的小姑子孙家欢在学校里卖,万雪给这小姑子一点小抽成,意外地促进了孙家人和孙家宁的关系缓和,她多次在信里说这家人跟钱最亲,内心颇为看不上的意思。

而至于万云说自己去卖盒饭的事情,万雪在信里写得很轻:“阿云,你在广州待了这么多个月,最终决定去卖盒饭,也不算太出乎我的意料,从前在县里你就担担子出去做小买卖,到了广州,延续做小买卖这件事,很符合你的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