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夫妻人生小记(87)

作者: 陈财主 阅读记录

这张照片没有文字说明,更像是一张明信片。

万云拿着这张照片看了好久,心下暗惊,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啊?!

周长城则是放下照片,扫了两眼剪报,好像是三首诗,没细看,就打开了信纸,认真看桂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

万云没争着去看信,而是收拾散在床上的零碎纸片。

“布票!”万云惊呼,“五市尺的有两张,三市尺的有三张!”够他们两个做几身新衣服了!

“粮票和油票都有好几张!”万云一张张地数着桂春生寄来的票,这个桂老师好大方呀!

“城哥,这么多布票,到年底我们两个都能做一身棉衣了!”他们近来一直在收集棉花,山里的气候冷,过了十月底就要穿上薄棉袄了,不然平水县的山风和江风能把人吹得全身发冷,鼻涕四流。

周长城没抬头,只是低头看手中的两页信件。

万云见他神情肃穆,没打扰他,又捡起三张报纸的简报,是三首诗,诗的作者写着“春生”二字。

她拿起一张读起来,有些看不懂。

其中一首最短,取名《静坐》,只有十多行字,是这么写的:

今天,不谈恒久

刮下这一身的鳞片

我坐在鳞片边上

望着这春风春水

想一想死亡,想一想过往

我对花事已厌倦

春去秋来,枯荣一瞬

不去追过往的影子

影子也该不必来追我

春常在

秋常在

但求去病

但求去病

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万云看得稀里糊涂的,其他两首诗也是,她看得半懂半不懂,这文化人真高深,又是春又是秋,又追来追去的。

算了,看不懂也不勉强,她又不是文化人,万云把这三张剪报放在一边,专心数起这些粮油票来,粮油票有七张,面值较大,够他们两个吃三个月了。

这桂老师怎么给城哥寄了这么多的东西来呢?万云去看周长城的脸色,见他只是在仔细读信,并没有什么惊讶的地方,就安静地等着。

两页信,并不是很长,周长城看了很久,看完后,递给万云。

万云拿过来看,桂春生来信的开头,先是祝周长城和万云二人新婚愉快,信中夹带的票据是给他们的新婚贺礼,又叮嘱周长城万云收下,不必寄回来,他在广州什么都有,一切都好。

听周长城说万云是李红莲介绍的女子,桂春生表示,李大嫂的眼光是一等一的好,不会看错人的,让周长城有拿不定主意的,多询问长辈。若是县里照相方便,可以拍张照片寄给他,让他也看看长城的新媳妇。还让周长城问候他师父师娘好。

信中讲了一些自己的生活,如今他仍在报社,不过不是记者岗位,年纪大了,转入了编辑岗,就是坐在办公室审一审稿子,写一写时评文章,剪报三份,是他闲暇无事写的小诗,不成体统,凑凑时髦热闹罢了。

如今他年纪大,工资等级高,手头丰裕,让周长城不必时不时寄东西给他。目前自己的身体状况还算好,不过大概是七十年代亏欠了些,去年底做了个小手术,现已无碍,不必担忧。

末尾,桂春生留了他在广州的地址,对周长城和万云发出诚挚的邀请,让他们夫妻到广州去看他,不必费心吃住这些杂事,他现在一个人住,家中有空余的房间,人来即可。

信件不长不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和自己现况,看得出来桂春生对周长城这个小辈很是关心爱护,也对这对新婚夫妻有着巨大的包容和祝福。

看完后,万云很是感动,更别说周长城。

“城哥,你的字和桂老师的很像呢。”万云把信又看了一遍,拿出周长城写过的本子出来对比。

周长城刚看完桂春生的那三首诗,他跟万云一样,看得糊里糊涂的,万云好歹还爱看点杂志故事书,模糊地知道一些桂春生在诗中感慨人生,但周长城一天三顿都和钢铁、标准件这些东西打交道,基本看不懂其中的悲哀和感叹,于是也只好放在一边。

“我的字是桂老师一笔一划教出来的,当然像他。”周长城的这一笔字,丰筋多力,行云流水,不论看不看得懂,见着的人都要夸一声的。

“你每年都会给桂老师寄东西啊?”万云问。

“寄呀,桂老师喜欢吃我们这儿的山蘑菇和木耳,我有空了就买一些寄过去给他。”周长城把票据都让万云收好,该用就用,桂老师说不必寄回去给他,就不必,不然下回桂老师还要再寄过来,男人之间就不要这么啰嗦了,“不过今年还没寄。”

今年刚结婚,结婚给了彩礼没什么钱,接着又是找房子请客吃饭,手头更紧了,后来是担担子做小买卖,时间有些分散,零零碎碎的事情堆积在一起,就没做这件事。

“这阵子下雨,山上肯定长蘑菇了,我找时间上山去摘蘑菇,晒干了就给他寄去。”万云是上山下河的小能手,山上能吃的东西都瞒不过她,“至于干木耳,去西郊买就好了。”

“小云,买这些都要钱呢。”周长城的言下之意是,你舍得啊?

他知道自己是抠门的,因为手上的钱很有数,万云也是节省惯了的人,没事根本不花钱。

“舍得啊!”万云一脸诧异,城哥小看她,真坏,“桂老师给我们寄来这么多票,不得回报人家一点啊?那不是丧良心了?”

她是穷了点,但干不出这种只会伸手的事情来,人和人之间不就是有来有往,才有长久交际的吗?

这点简单的道理,万云还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