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废物女Alpha之后(211)

作者: 狸花不白 阅读记录

浩浩荡荡出了门,史如意领着云佑走在前头,后面几人乖觉地与她们隔了段距离。

景明寺临近京城东郊,在万岁山下。

山上开得好一片烂漫桃花,霞蔚云蒸,映着寺庙前寓意吉祥的福门福柱、高悬的大红灯笼、迎风招展的金黄旗幡,隔老远就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气氛。

僧人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抬出庙外巡行。

沿街来了不少小摊小贩,音乐百戏,诸般杂耍,史如意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见到这般盛况,惊奇地睁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

云佑偏过头,问她笑什么,二人说话的声音被笼罩在锣鼓声里。

史如意立在人群中,大着嗓门回他,“我笑这庙会原是神仙节日,为的是娱神拜神……如今日子久了,如今倒变成人们自己的节日了。可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便连神仙也是不能免俗的。”

说完,便扯着云佑的袖子晃了晃,这“神仙”调侃的是谁自是不言而喻。

去庙里上了香,化过纸,烟雾徐徐上旋,史如意安静跪在蒲团上,闭上眼睛,默默祈祷身边亲人喜乐安康。

愿上辈子的爷爷、这辈子的生父都能魂灵安宁,他们皆是憨厚淳朴之人,辛苦操劳一辈子,若为来世,当有福报。

云佑陪着她,神色肃穆又认真,也对那香烛拜了几拜。

史如意望着云佑微笑,心中既骄傲又怅然,都说独在异乡为异客,她却似乎真真正正地融入了这个时代,有疼爱自个儿的家人、能谈天说地的姊妹好友、甚至还找到了愿意执手一生的存在……

如果爷爷真的在天有灵——怎么样,你孙女的眼光还不错罢?

出了庙门,史如意难得地有些沉默,云佑看她一眼,脚下拐了个弯,带她去窝凤桥边摸浮雕。

这边人头攒动,民间传闻,摸一下庙中浮雕便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史如意一眼看中一只石猴,聪慧机灵的模样似得了大圣两分真传,头顶那两根毛都被摩挲得油光水滑。

桥下吊着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不少百姓都掏出铜钱,试图投响那只钟。

待晚上一捞,池底不知能扫出多少铜板,这不是坐等收钱的美事麽?史如意由衷感慨,“真是个化缘布施的好法子。”一边说,一边跃跃欲试地从怀里掏了荷包出来。

世家子弟出身,云佑自小便练过投壶骑射,眼睛微眯,屈指一弹,那小铜钟便身子轻晃,发出叮当轻响,围观人登时大声喝采。

史如意便不一样了,但她落空数次,依然不急不馁,姐们如今银子有的是,这就是传说中的“钞能力”啊!

她屏住呼吸,专注凝神,忽然听到耳畔传来旁人闲谈。

“要我说啊,今年定是个好年!冬至时,长公主代圣人到圆丘祭天,许愿风调雨顺……这不,果真天降祥瑞来了,昨个儿关外传来消息,收得一批葱韭、佛花、生菜、兰芽,据说还有三尺长的一个大白萝卜,已是快马加鞭,进献到宫中去了。”

众人随喜赞叹一番,一位老丈咳了两声,缓缓道:“这太平日子能过这么久,全靠圣上贤明!只可惜圣上操劳国事,咳疾难愈,唉……”

在场之人纷纷沉默,古往今来,唯有太平是众望所归。

前两次朝堂换代,都是一片腥风血雨,边境胡人蠢蠢欲动,民间亦是大动干戈。有位孩童不过五、六岁的年纪,没经过那些动荡,一脸纯真的稚气,好奇地追问几句,却不见有人答。

“听说前不久,有渔人在洛水打捞出一块石碑,上头野藻成书,乃是’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

“圣母?!这……”

史如意听到这儿,越来越觉得耳熟,不着痕迹地撇过头,暗中瞪一眼佯装若无其事的某人。

这吉兆祥瑞,怎麽那么像那日她吃酒时,在酒楼里和香菱几人的闲谈夜话。

虽说她说这故事时是抱着点“大不敬”的调侃之意,所谓圣人“受之于天”,非同凡响,常有天降预示。例如武王伐商时,后院屋子起火,却偏说山火乃凤之双翼,“凤鸣岐山”,自然是大大的吉兆。又有光武帝刘秀,祥瑞相较之下稍稍逊色,这位出生时,田间一棵禾苗上长了九个穗子,便以此为名。

那会儿史如意正苦于冬日没有新鲜瓜蔬,火锅之美味不能尽出,客人光顾几天就喉咙上火,心有余,身体却不成行,便随口和云佑讨论了几句对于“反季蔬菜”的设想。

“冬日栽果蔬,说难也不难,首先要选那些耐寒之物,嗯,如白萝卜、生菜等,比人还抗冻。”

“再次,要挑风水宝地,古籍记载,有地下热泉流经的区域,地面温度也会高。选好地盘,挖地窖搭密室,在里头筑个炕烧火,呵,不愁菜苗不长。”

史如意侃侃而谈半日,扭过头,正对上云佑灼灼目光,带着几分若有所思。

糟糕,是不是说太多了,史如意立刻咳嗽两声,找补道:“纸上谈兵罢了……这每一步都费不少人力,我也就那麽一说。”

这话倒也不是她自谦,后世“温室栽培”的雏形,史如意从未实操过,也就大概会画个葫芦样子——哪想到真正被有心人听进耳朵去了。

怪不得云佑突然离京,行踪还那般神神秘秘的,也是,事关“祥瑞”,若提前走漏风声,那可不是说笑的。

史如意轻笑一声,视线重新锁定那风中摇摆的小小铜钟,抛出手中铜板。

“铛”一声响,一击即中!

史如意满意地收回手,朝云佑挑眉一笑,“主公不声不响,纳某之谏,却无半点嘉奖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