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丫鬟是皇后(36)+番外
要知道,国公府现在正是炙手可热的权贵,是整个都城数一数二的大人物,皇上也乐意给脸放权,人人都捧着。
唯一的软肋,就是这个顽劣不堪的次子,名声不好,才学不显。
到了成婚的年纪,却无贵女愿嫁,把国公老爷子愁得头发大把的掉。
更别说,国公爷还想讨个出身好、性格好、长得好,读书好的儿媳妇,简直难上加难。
次子的婚事一直拖到了现在,直到楚王进京述职,打听到风声,又看到了完美符合要求的二女儿。
撞大运了啊!
楚王激动地在心里直拍大腿。
次子受宠,好不容易寻到的儿媳也符合心意,国公爷铁定爱屋及乌。帮助帮助他这个亲家,不是问题啦。
他楚王能攀上这么座大佛,重现辉煌,指日可待啊!
怎么可能不积极呢?
绑得越快越好、越紧越好,定亲自然得最快速度啊。
前些日子,考察完二女儿学问之后,楚王爷便当即逐字逐句地斟酌着,写了一封结亲信。
一秒钟都不耽搁,写完就派人快马加鞭,拿着他的令牌开道。
用特权逼沿途各地驿站的守员,放行八百里加急的官道,连续不断换最好的马,人马都不歇息,日夜兼程地赶到都城。
随后,信就送到了国公爷的书房桌子上。
一拍即合!
国公爷看完信,先是找了府里当时收信的门房,和负责都城驿站的官员,确认真的是楚王爷有意结亲后,高兴得找不着北,直接赏了门房一靛银元宝,还派人给都驿官的家里送了拜帖,帖子下面盖了三块金饼。
国公爷乃一介武夫,早年随着皇上东征西战,立下汗马功劳,才获得这份爵位,本身肚里没多少墨水儿。
又愁次子不知礼数,所以才更倾向于找个会读书的儿媳妇,想改善改善后代的基因。
早年间,国公爷是和楚王接触过的,楚王当年流连花场、不通诗词的事迹,他也知晓。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听说有什么更恶劣的事传出来,想必是在封地那边修身养性了吧。
看这封信件的用词文笔,多少有些文采,应该是读了书的。
楚王也在信里说了他的女儿饱读诗书、知书达礼、气质清雅,那应当是不错的。
国公爷想了想,落笔写了一封回信,按照礼数,也像楚王府一般,在回信上印了国公府的章。
其实哪里有什么修身养性,只不过是坏事没传出楚州罢了。
楚王在封地上作威作福,仿佛土霸王。
实属红灯区里的常客,光是给花魁砸银子,就砸了半个封地的人口税。
若是看见喜欢的美人,甭管良家妇女、有夫之妇还是瘦马妓子,都强纳回府去享用。
要不然,王府里成堆的妾室、庶子庶女怎么来的呢。
只不过没闹出人命来,老百姓又抵不过王府势大,所以事情没捅破。
除了/裤/裆/里的那点事,书是一点没读。
至于那封信,之所以有文采,一是因为楚王费尽了心思,估摸着是用光了前几十年储存的所有文墨,他楚王这辈子都没这么拼过。
二是因为他养了不少谋士,写信的时候,把府里谋士,有一个算一个,全叫来帮他字字修改。
才有这番效果。
第21章 第 21 章
国公爷打仗很是勇猛,年轻的时候孔武有力,强壮的身材吸引了一大堆姑娘追在后面嗷嗷叫。
性子简单、不拘小节,是国公爷最大的优点。领兵打仗的时候,从来不搞那些子虚头巴脑的礼数,吃喝都和士兵们在一块儿,所以很得人心。
但正所谓,老天爷给你开了门,必然关上窗。
心思不多,就意味着头脑简单。
虽然这样让皇上很放心,不用提防他造反,但明摆着好忽悠,随随便便就能被坑。
不少人曾提醒过他,长点心眼儿,否则太容易阴沟里翻船。
但国公爷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
‘老夫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从没害过人,谁能陷害我?’
‘况且这么多年,不一点事都没有嘛,好得很!你们这些文人,就是弯弯绕绕想得太多。’
一番道德制高点的回怼,显得那些好心提醒他的人,撞了一鼻子灰,久而久之,人家都不愿意跟他搭话了。
只剩下当年和他一起辅佐皇上出征的谋将,如今的吏部尚书,徐大人,还愿意在他耳边唠叨。
徐大人擅谋略,每回出征用兵,都是其在背后运筹帷幄,可以说国公爷的功劳里,徐大人能占一半。
两人是一起趟过雪地、爬过沙漠,吃过野菜的生死之交,有情份在的。
所以徐大人才愿意顶着被喷满脸的口水,天天劝他。
可再怎么盯紧,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时不眨眼,一个错漏,这封信就送进国公府,甚至国公爷都写完回信,准备寄出去了。
好在,运气还站在徐大人这边。
因为知道国公爷这个人脑子不行,但人品没问题,心思正,所以当年把待字闺中的妹妹嫁给他,因此徐二娘也加入到看管‘国·没头脑·公·哈士奇·爷’的队伍中。
这回就是国公夫人徐二娘发现了蹊跷。
“嘶——不对啊,老爷这会儿怎么突然高兴起来了,刚才不还为儿子的婚事头疼的吗?”
只见国公爷兴高采烈地摇头晃脑,甚至还能听见他哼着小曲。
正在园中赏梅的国公夫人,隔着窗户看见了这稀奇的场景。
这样的眉飞色舞,自从小儿子开始找寻婚事,就再也没出现在国公爷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