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生惯养六阿哥(清穿)(378)
刘咏鹤利用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的这个道理,配合着其他的方法,才勉强成功——这样,钨丝便不会在发热之后那么快速的氧化。
不说像现代那样抽真空灌入氢气之后可以使用几十年,但十几年也是不会坏的。
福全小心翼翼的捧着这几个来之不易的灯泡,向康熙讲解着他们中间克服的诸多难点。
其实这些事情康熙早就在他之前的折子中都了解到了,但果然还是亲眼看到更具震撼。
他不禁伸手摸了一下正在发亮的灯泡,然后就被烫了一下。
胤祚只是一错眼,就看到他爹难得犯蠢了,嘴角不禁扬起一个小小的弧度。
嘿嘿,都说了现在用的是白炽灯,灯泡亮的时候玻璃很热的。
虽然他们此时的水力发电更多的是象征性的作用——因为压根就没有什么正儿八经能用的电器。
但慢慢来,总会有的。
胤祚欠系统的账在这半年内已经还了一大半,若是有个什么机会,估计很快就会还完了。
胤祚是这么想的,但他没想到这个机会竟然这么快。
噶尔丹突袭。
因为俄国和他们签订了条约,并没有像原来那样对噶尔丹提供帮助,而今年的天气又很极端,热的很早,冷的也很早。
现在才不过十月份,刚刚入秋的时候,就已经需要把厚被子换上了。
草原的冬天向来要比中原的冬天更加难熬,他们这边都如此寒凉,那想必今年冬天蒙古恐怕要死伤不少。
几大草原因为这两年和中原的交易还好过些,但一直流窜在外,被拒绝交易的噶尔丹带领的人群绝对不会那么轻松。
他们早早的便预见了,所以便比往年更早的开始对边境的城镇和较弱的部落进行骚扰。
——但这只是表面。
康熙的人手探查到,他们私底下抢掠的大多数都不是过冬所需要的物资,而是战备物资,比如粮草和马匹。
他们没打算带太多的杂物,这就说明他们今年冬天没打算在某个地方驻扎安营,而是另有所图。
胤禛也难得有些沉重。
这和他印象中的不同,他也不知这种改变是好是坏。
在他的印象里,噶尔丹在下一年才会发起进攻,然后被清军击败,退居到科布多。
接下来又持续骚扰了几年,才在康熙三十五年被彻底击溃。
而这期间,康熙曾三次御驾亲征,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将此事了结。
哪怕是平定三藩,**,康熙都未曾离京,而是在后方坐镇,但他却因为准噶尔部三次出行。
就是因为此事的重要性以及危急性,蒙古的位置十分重要,若是蒙古不安,京城也不会安稳。
噶尔丹一直想要收复蒙古,成为新的天可汗,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允许,不能容忍的事情。
甚至说若是真的让噶尔丹把漠北几部打了下来,别说今年的年,之后每一年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所以在发现噶尔丹有动作之后,朝廷最近的所有进程都暂缓了下来,康熙也开始给户部批条子,以及暗中调动军队分批前往距离蒙古较近的几个城镇。
没人和胤祚说明,但他也隐约察觉到了一点,所以乖乖的在阿哥所养伤,没给康熙和太子添乱。
这样压抑的气氛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就在胤祚觉得都快过年了,应该没什么事儿了的时候,康熙在朝上宣布,他要御驾亲征。
消息传来的时候,胤祚躺在床上,边看话本,边吃着鱼干,甚至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御驾亲征……御驾亲征?!”
谁?
他爹?!
*
康熙的武力值胤祚其实是不太信任的,毕竟他爹虽然天天锻炼,但其实也没什么人和他对打,只是偶尔和下属练练布库。
打仗交给将军不就可以了吗?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康熙在后方指挥也可以啊。
但康熙这次却很是坚决,毕竟在上朝时那么多大臣阻拦都没拦得下他。
“战场瞬息万变,有些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过时了,我只有到前方去才能更好的把控,更好的决策。”
但他见胤祚满脸担忧,很明显刚从床上爬起来,慌慌张张的连衣服都没穿好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安慰到:“御驾亲征的象征意义更多一些,最大的作用是鼓舞士气,我自然不会亲自去杀敌,无需担心。”
胤礽拧着眉。
他和对于打仗一窍不通,能够被康熙这省略了所有危险之点的话语欺骗的胤祚不同,他很清楚御驾亲征是个足够凶险的决策。
擒贼先擒王,不仅是他们这方的士气会增加,噶尔丹也必定很想要康熙的人头。
而且此时作战的环境艰苦,即使是皇帝也得不到什么很好的照顾。
可他却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良久的沉默。
他没开口,康熙却主动点了他:“朕后日离京,这京城便交给你了。”
康熙拍了拍太子的肩膀,用了点力气,像是在问他能否接住这份沉重的责任:“你有信心吗?”
他的眼神中满是郑重。
这不是父与子的对话,而是君与臣的对话。
他在问着自己的太子,问着这个庞大国家的下一任帝王。
若是他倘真出了什么不测,太子真能把控好此时的局面吗?
*
康熙还是离京了。
胤祚知道自己拦不住后就没有拦了,只是不停的帮他想着还需要带什么东西。
把人送走之后才回到阿哥所,在被窝里蒙着被子哭了一场。
怎么可能会不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