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病弱美人一倒,最强军爷怒了(484)
祝乐生多了几分感慨,“对,你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姚大哥想的是找个当地人合作,这样能拿到一些小工程。”
“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我的建议是,直接找海岸村的村长谈,村子里的人都很团结,村长的话,就有绝对权威性的,不一定要谈合作,只要让他们卖地给我们就行了。”祝穗岁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海岸村是最先划分到发展区域的村,也是吃到第一批拆迁福利的人。
他们每个人都拿到了拆迁款,日子确实好过了不少,整个村子还有十万平方米的自留地在。
这些人尝到了卖地的甜头,怕是恨不得把自家的地,全都给卖出去。政府买地的价格不会很高,祝穗岁要想买地,只要高于价格,肯定有人心动。
牵头的人就是村长。
一听买地。
祝乐生有些惊讶,不过他脑子一转,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下一秒。
整个人都激动兴奋了起来,他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只要有了地,我们就能在地上建楼,出租给那些工人。”
“没错,房间不用做大,就做单间,东西都给配备齐全,比起他们现在找地方租的,绝对要有隐私,而且离建筑地还近,四周围都在发展建设,他们去工地也方便。”祝穗岁对于深市的关注不少,前世的时候有听说过。
还有人在深市投资房产,然后发财了。
深市是绝对值得投资的。
在城中村里买一栋楼的,直接出租出去,每年回来的租金都不少了。
当包租婆简直就是轻轻松松。
这是稳定的收入。
而地是自己的。
现在最好是要快,等到以后想要把房子卖出去,还是说做别的,这都是可以的。
但凡晚一点,其他人就会捷足先登了。
地就这么点,自然是要先下手为强。
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好,是深市目前的重点发展地段,也是之后的市中心位置。
靠近港口,就跟港岛隔岸相望。
祝穗岁甚至想,十万平方米要是能吃下两万平方米以上,只要是连通的,资金足够多的情况下,还能直接造个小区出来卖。
这是将来的黄金地段。
祝乐生看着眼前的妹妹,浑身的血液都在翻涌。
他无法言喻此刻的心情。
但为祝穗岁而骄傲是油然而生的。
这就是他的妹妹!
与此同时。
拿着通行证的两人,也进了深市。
白凝城满眼都是惊叹,随后看向身边的沉默男人,“三哥,我们接下来是要去你说的那个小商品市场卖衣服么?”
“不,我们去海岸村。”
男人这么说。
第425章 想到一块去了
海岸村是最先吃到开发深市发展福利的村子。
四周围的土地,尽数被国家征收,现在则是在各种建设,而被包围在中间的海岸村,两百户的人家握有着自留地,可以自己居住,也可以做别的。
这一块土地,还没被人盯上。
毕竟深市之前就是个小渔村,一共三万人口,原先的环境可以说是差到极致,居住和生活环境非常的恶劣,遍布着苍蝇蚊子臭水沟,几代人住在一个棚户里,一年的工资只能赚两百多元,这就算是在还没发展起来的华夏,都是垫底的。
如今被画圈,成为了经济开发区,大家都是观望态度,能不能起来,谁都不知道,自然没人敢做什么。
只有独具慧眼的,才会想到来这里看看情况。
不过就算是这样,现在的万元户都很少,能来这边的,基本上也都是没什么钱的,来混口饭吃的农民工,聪明点的就是倒爷,想到在其中赚点钱,过来摆个摊,又或者是从深市倒卖东西出去。
深市这里靠近港岛,想要从港岛弄点东西回来,实在是便利不过。
大多数聪明人,能想到的就是这个了。
不过试想一下,从小渔村的的三万人,到今年的三十六万余人,这增长速度已经够夸张了。
这块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而祝穗岁能想到土地这一块,还是城中村的土地,其实靠的还是前世的先知。
她很清楚的知道,未来深市会发展起来,会成为一线国际城市。
在这里是最先开发房地产的。
港岛企业进来后,将港岛那一套搞在了深市上,在这里开发房子,卖给港岛人,一下子就把这里的经济给弄上去了。
以后人口一多,房子自然是畅销品。
祝穗岁觉得自己占了先机,倒是没想到,竟然有人和她想到一块去了。
最近这段时间。
白凝城跟着三哥学了不少。
而他的性格脾气好,又不是属于那种有心眼的,三哥看他踏实肯干,倒也愿意带着他发财。
三哥这是尊称。
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在外大家都喊他三哥。
三哥姓贺,名叫贺经文,他出生的那年,家中已经没落,祖上曾经是地主,也是辉煌过的,贺经文的父亲给他取了名字之后,就在家里吊死了。
贺经文从小就戾气重,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家中又没有男人,只能靠着他自己撑起来,时间长了,脾气不硬点都不行。
他的母亲身体不好,要治病就得花钱,可像是他这样的成分,甚至连读书都办不到,虽然家里有母亲能教他读书写字,可他却是连学校都没法进去,所以他虽然叫做经文,其实这辈子就注定了和文化没有关系。
贺经文没参加高考,等开放后,他胆子比谁都大,大概也是破罐子破摔,他把家里古玩挖了出来,卖了一笔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