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八十年代香江我一呼百应(140)+番外

作者: 生活杀了我 阅读记录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看着模板上的二层小洋楼,再听着秦武所说的“小房子”,都抽搐了一下嘴角。

呵呵,“小房子”,占地五百平,还带个后花园的二层“小房子”,也没见别人送他们一栋“小房子”啊。

据说当时售楼处的所有人看向赵大龙的眼神都带上了羡慕嫉妒恨,吓得赵大龙赶紧拉着宋若楠溜了,他怕再待下去他会受到二次伤害。

林谨言来拜访的时候,打量着他们的新家,满意的点点头。

“挺不错的,装修的也素雅,适合你们以后结婚了一起住。以后家里要是添丁了,也热闹。”

宋若楠给他倒了杯茶,听到他这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林先生又开玩笑了,都还没影的事呢。”

赵大龙在一旁握住她的手,笑容中透着幸福,“其实也很快的,等我们结了婚,相信很快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宝宝。”

“我想要个女儿,最好长得像你。”赵大龙温柔地看向宋若楠,那目光里满是憧憬。

宋若楠的脸微微一红,嗔怪地拍了下他的胳膊,“净会说些好听的,不管男孩女孩,我只要她们健健康康的就好。”

林谨言看着这恩爱的两人,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笑着打趣道:“你们这甜蜜得我都快招架不住了,看来我这个大灯泡不应该在这里。”

赵大龙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大哥,让你看笑话了。”

林谨言笑着摆手,“没有没有,只是觉得你们感情很好,看着就觉得很幸福。”

赵大龙和宋若楠相视一笑。他们也觉得自己很幸福,这一切都得感谢面前的人,他们把恩情都记在心里,这辈子都不敢忘。

林谨言没有多待,说了会儿话就离开了,两人还想留他吃饭,被他拒绝了,他还等着回家陪秦武一起吃饭呢,他才不在这里继续当电灯泡了。

……

日子不紧不慢的过着,各自忙碌了起来之后林谨言和秦武相处就变成了早上一个早安吻,晚上一个晚安吻。

要不是秦武一天天的有一身使不完的牛劲儿,每天晚上就想要在他身上使劲,两人就完全像过上了老夫老妻的生活。

在众人手里的衣服即将要收尾前夕,林谨言翻出了当初在宴会上记上的号码,对前三位打了过去。

拨号音响了一会儿,电话那头才终于被接听,通过话筒传来的声音有些失真,但也可以听清对面女子的疑惑,“喂,哪位啊?”

林谨言礼貌地说道:“您好王太太,我是林谨言,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当初在宴会上你找我设计衣服,不知道您明天有没有时间来一趟,我让人为你量一下尺寸?”

对面的王太太有一瞬间的怔愣,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惊喜道:“哎呀,你终于开业了!过了这么久我差点都忘了。”

“明天是吧,明天我有时间!你看明天早上十点怎么样?”

林谨言声音舒缓,“好的,那您记一下地址,在主城区平安路128号,明天我们就恭候您的大驾了。”

王太太赶紧让一旁的佣人记下这个地址,还不忘回答林谨言:“好的,我明天早上一定准时到!”

王太太挂了电话,对明天充满了期待,当初她在宴会上看见了李太太的旗袍,那是一眼就入心神,回来之后惦记了好久,还埋怨过林谨言还没开工作室呢,就勾得人心心念念。

后来时间一长,她就压在了心底,今天这通电话一打过来,倒是把她前一段时间压抑住的心痒和期待又唤了起来。

她哼着歌上楼给自己做了个护肤,争取明天用最好的状态让林谨言给自己设计一套最美的衣服。

第122章 第一位客人

挂断了王太太的电话,林谨言又给另外两位太太打了电话,她们的心情大概和王太太是差不多的,毕竟当初是真喜欢,要不然也不会直接盲目的交了定金,一等还等那么长时间。

要不是林谨言的身份在那,她们都差点以为林谨言卷款逃跑了。

第二天早上九点半,工作室终于迎来了真正的第一位客人。

王太太下了车之后看着面前的装修豪华的宅院,再看了看手上写着的地址又看了看路标,确定是这里没错才犹豫的抬脚迈了进去。

因为昨天有了林谨言的吩咐,两位接待已经恭候多时了,见外面一个贵妇人缓缓走来,立马打开了门,恭敬地鞠了一躬,其中一位接待员小姐领着她进了门。

王太太被领着进入了里侧的一个房间内,坐在了柔软的沙发上,打量着室内的环境。

满眼素雅的绿色。墙面是淡淡的抹茶绿,挂着几幅翠竹林图。地上木质地板铺着绿萝叶形状地毯,角落里好像还种植几株真正的翠竹生机勃勃,满室清新宁静。

还有面前的小茶几上,精致的骨瓷茶具,上面绘着细腻的花纹,在灯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泽,茶壶里正袅袅地升腾着热气,散发着淡淡的茶香,旁边的小盘子里装着几种现下最时兴的甜品和小零食。

王太太刚刚注意了一下,她进入这间屋子的门口挂着一个木质的小牌子,上面画了一只翠绿色的竹子。旁边还有几个类似的门牌,她眼角余光瞥见有绘着娇艳桃花的,还有些别的图案,只是当时没仔细去看。

不过根据这间屋子推算,每间屋子的装潢应该是契合门牌来的,倒是别致的很。

领他进来的这位接待员小姐微微弯了弯身子,“王太太您好,这件房间的主题是翠竹,我看您今天旗袍上绣有翠竹的花纹,手提包上也有竹叶,猜想你应该是比较喜欢竹子,就冒昧的主动带您来了这个主题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