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爸爸是朱棣!(122)

作者:春有雨 阅读记录

好在他爹李文忠运气不行,他的运气倒是不错,刚出府没多久就碰上当差的朱棣。朱棣一听,也觉得不妙,让身边的宦官侯显进宫找朱标。

要是再晚一点....

朱标用力闭了闭眼,胸口忽觉闷窒,缓缓地深吸一口气再吐出,如此几次才再次睁眼,眼中情绪压了下去,他抬脚朝东宫走去,准备再和人商量一下寻找办法。

李文忠入狱,朝堂众人大惊失色。

本就如同惊弓之鸟,如此一来,他们连上朝的腿脚都像是面条做的,软得不行了。

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朱元璋突然下旨免了三天早朝。

当然,其他的事儿照样不能耽搁,只是三天不上早朝而已,不管你的上司突然没了,还是你的得力下属来不了了,你都得把手头的事办好,办完。

一时间,各部官吏只能忍着心中惊惧,硬着头皮按时打卡上衙下衙。

御史台如刘松等人,折子如雪花一般送到朱元璋案头,可朱元璋视而不见,他们又多次请求面圣被拒,就算想当面直谏都没有办法。

最近最遭御史怒恨的还有一人,刑部尚书开济。

被胡惟庸一党牵连的人大多进了刑部大牢,而到了开济手下,就没有一个是无罪释放的。

刘松见不到朱元璋的面,只能和同僚一起,坐在刑部大牢外面,一开始是大声痛斥,骂个不停,但这对开济来说不痛不痒。

于是刘松他们一直骂一直骂,坐在那都不走了,还绝食抗议,就是要朱元璋也知晓他们的决心。

结果一个两个的接连因为绝食晕倒,被家里人接了回去。

终于,免朝三日后,朱元璋终于下旨明日恢复早朝了。

刘松和御史台几个同僚做足了战斗准

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上朝堂,结果除了御史台头铁四人组,其他人一接触朱元璋眼神,气势先萎靡了一大截。

朱元璋扫过惊惧不安的众人,沉默不言,一旁王太监高声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一些人余光悄悄打量御史那边,果然见刘松一脚跨出,他们神经猛地一跳,心道,还要数这些呆子脖子硬。

刘松直言进谏,言语虽犀利,但比起李文忠那直白到彻底激怒朱元璋的话,还是要委婉一些的。

当然,这不代表就中听了。

朱元璋听完,脸色难看,按在龙头椅上的掌心用力摩擦了一下,压住了心中翻滚怒意。

而刘松谏完,‘头铁四人组’另外三人也相继站出来,接着刘松的话引古论今,直言朱元璋此举种种不妥。

最后四人刚要一起再加码,朱元璋已经听不下去了,怒喝一声:“够了!”然后不等他们再说一个字,起身大步离去。

朱元璋怕自己晚走一秒就要控制不住要了这几人的小命。

文武百官看着面色隐愤的刘松四人,那恨不得追上去,把头送到朱元璋手下的样子,让他们心中连连感叹。

这几人是多想找死啊。

连续三日早朝,刘松四人都要站出来直谏,到了第三日,忍无可忍的朱元璋下令庭仗,每人十下。

这可不仅是皮肉苦,还是硬生生打人脸。

在明朝以前,在洪武帝以前,文官们哪受过这样的侮辱,但随着洪武帝打开了当庭仗罚文官的先河,文官们的脸面,在洪武帝跟前早一去不复返了。

刘松四人挨了十个板子,他们可不是皮糙肉厚的武将,有两个回去就发起了高烧,熬过来人瘦了一大圈,还要躺着休养。

刘松和另一人也收了一番苦,到底还是骨头硬,当晚低烧一过,第二天人就没啥大事了。

但两人深知,再谏下去,朱元璋就不是打他们几个板子警告,而是直接要他们脑袋了。

摆在他们面前的就两条路,一,知难而退,直言进谏也谏过了,总不能真的死撞南墙吧。二,一条道走到黑,哪怕不要这条命,哪怕要祸及家人。

刘松和另一位同僚经过一夜沉思,两人同时做出选择,走了不同的方向。

这天,刘家清贫小宅子被一股无形的悲戚氛围笼罩,刘夫人微黄的脸庞遍布泪痕,她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忍不住抬起袖子擦泪,无声的悲痛尽数咽入喉中。

刘松一大早穿戴整齐,还对着镜子理了理面容,把自己好好拾掇了一番,看着御史朝服,眼底是一往无前的决绝之色。

旁边布满贫穷痕迹的木桌子上摆着一份他刚写好的折子,这应该是他刘松写下的最后一封折子了。

刘松要进宫死谏!

见不到朱元璋面没关系,即便只是跪在宫门口,他也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大早,刘夫人叫儿媳陈氏去市场买点好菜好肉,她抹着泪在厨房蒸出一笼子白米饭,稻米白生生的,散发着令人垂涎三尺的稻花香味。

刘夫人心中想到,家里少有蒸白米饭,都是参了杂粮进去。就是她儿远赴外地办公,也只吃了一碗白米饭,想多吃,家中米缸却是空的。

这官,当得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还没隔壁邻居做个普通百姓来得自在富足。

刘夫人不懂刘松的追求,她没读过书,但刘松那话一说完她就懂了,刘松要做什么,要放弃什么。

儿媳陈氏也察觉气氛不对,得知刘松要做什么,和她抱头一起哭了一场。

此时刘松端坐在桌前,一大早出门买菜的儿媳也回来了,婆媳两在厨房一起做了一顿荤素都有的大餐。

饭菜上桌,刘松吃了两大碗,肚儿撑得滚圆。

刘夫人和儿媳陈氏也敞开肚子吃,她们平时都把好的让给家里两个顶梁柱男人吃。今天倒是也不让着了,该吃就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