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150)
众人看过朱棣写的信,一时面面相觑,医者也在讨论,信上所写,有些他们也没听过见过。
而且,做起来还有些麻烦。
比如要给灾民设置统一住所,每日都要在灾区喷洒一种混入高度烈酒的‘消毒水’,除此之外,有发热、咳嗽之类症状的灾民要统一隔离治疗。而且灾区城乡各处都要派人喷洒混了石灰的水,说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至于一线工作的官吏、医护人员最好也带上麻布做的口罩,每日衣服也要换洗,用沸水煮过才行。
上面还写了很多防疫小措施,光看就很麻烦了,真的实施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尤其是对灾民的管理....
在场官员都觉得没那个必要,死了的全部烧了就是,没死的给口吃的,等待朝廷后续安排,熬过去的再帮助重建家园。
“太子殿下,臣觉得没那个必要。”一位知州率先表达自己意见,“如今咱们人手本就不够,每日光是清理水患留下的问题都忙不过来,臣手下的小吏衙役日夜干活,每个人都体力见底了。”
“是啊殿下,再加重事务,怕是会给底下人带来无法承受的负累啊。”
“而且灾民区的建设管理也需要人手和钱财,哪一样对我们来说都很难啊。”一官员摇头苦笑道。
不是他们不想干,实在是缺人缺钱啊。
朱标听完众人意见,沉吟
片刻,见医者们讨论结束,他就问:“先生们可觉得那些防疫措施有效?”
医者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是当地一位稍有民望的老大夫起身,正要下跪,又被朱标抬手免了礼,“先生不用多礼,直说就是。”
老大夫就拱拱手,弯腰恭敬道:“回太子殿下,草民觉得能帮助防疫。”
虽麻烦,有些也闻所未闻,但行医者的直觉比官员更敏锐。再说几位大夫对如今情况也颇有烦忧,就怕疫情防不住,只要是办法,那就可以试试看。
朱标颔首,见他神情,官员们心生不妙,正要再劝,朱标这时又拿出另一份东西,“上面写的东西,大家再看看,如果觉得可行就按这个来做。”
几位官员接过来一一传看。
朱标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那上面是朱棣信上写的建议,还有一些是朱标受到信件启发,根据灾区实情补上去的。
不过这些都需要钱粮支持。
朱标喝完茶,再一抬头,果然官员们脸上的排斥少了,虽然还有迟疑,一知府出列问道:“殿下,书面上所写倒是可行,不过——”
知府用眼神传达未尽之言。
钱呢?
粮呢?
您要调动灾民积极性,可以。灾民中是有不少青壮年劳动力,但是他们是自家存活下去的希望,官府要是强制征召干活,不小心是要激起民怨暴动的。
除非你官府能给他们报酬,要么是钱要么是粮,总归要保证他们家人能活。而且,那上面说,只要积极帮助赈灾工作的,官府记下功劳,会在事后按功劳排序帮助重建家宅。
重建家园可是灾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
以往当地官府可不太管这些。
灾情过后,百姓们要重整田地、开荒,官府也只会提供一点工具辅助,粮种都是借给灾民的,以后要还的。不过这次可以以工代粮,凡出了力气的,官府会一一登记在册,按劳动付出抵扣借粮。
其实,这些说白了也是以工代赈。
以往不少官府也这么做过,就是——说好的没能兑现,反而成了免费苦役,导致百姓活不下去,激起更多民愤暴乱。
总之,以工代赈也是要付出东西的,光是钱粮这块,他们就拿不出来。
朱标扫过在场官员们写着大大穷字的脸,他一顿,缓缓道:“孤已经向父皇请示再拨一笔钱粮下来。”
官员们一听,齐刷刷松口气。
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就好。
他们实在抠不出钱了,到最后没办法,还不是向另一部分百姓要钱,不小心又要闹出事端。
左右难做人。
此时,有人又问道:“太子殿下,臣见上面还写着调附近卫所的兵来帮忙灾后重建,这个怕是——”
不好弄啊。
职责不同,卫所军官不情愿不说,底下士兵也会不满的。而且普通百姓见了这些当兵的,天然警惕害怕,万一两边不和闹出啥事,又是一个麻烦啊。
朱标也在犹豫,他倒是可以直接下令,太子旨意,附近卫所指挥官不敢不从。
以前他父皇倒是调动过军中人士去清查土地、人口。军民之间也闹出过不少争端,最后靠武力镇压下去了。
此次最关键的还是灾区重建,防治疫病,朱标也不想多生事端。
见官员们也不太赞同,朱标想了想,说道:“此条相关的措施暂不启用。”
只要官民齐心,也不需再麻烦卫所士兵。
闻言,官员们放心了,说实话,他们也不太想和武将那边打交道。这次欠了人情,下次还不知道怎么被拿捏说道呢。
没多久朱元璋又拨了一笔钱粮下来,但其实也不算多。大明如今每年军费开支不小,建国不过十来年,今年才把管理百姓的‘里甲制’推行下去,每年朝廷大部分税收靠的还是江南、江浙地区。
这片百姓压力着实不小啊。
户部接到朱元璋旨意,那也是愁得头发又掉了几十根。上面要钱,你不给都不行。好不容易才凑出一些,朱元璋勉强满意。
这头朱标安排下去的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灾民们统一被安排住所,生病发热的也被隔离开,一开始灾民们还慌乱了一阵,以为生病的家人要被丢弃,自生自灭,后面有灾民被选入‘消毒’工作队,传回消息,这些被隔离的人都有医者治病,大家这才放心,纷纷跪地大哭,感谢皇恩,感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