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爸爸是朱棣!(212)

作者: 春有雨 阅读记录

朱高炽,呵呵,等着瞧吧!

这头秦王父子两在书房训话表决心,另一头晋王和儿子来了一场父子间的交流。

“儿子。”晋王趴在桌面上,眼巴巴地注视他儿子青涩侧脸,“父王不放心你一个人在京中啊。”

朱济喜:“......父王放心,儿会照顾好自己,而且,皇祖父说了,读书期间可以在宫中皇子殿居住,有宫人照料,儿子只需专心读书就是了。”

“.......”晋王叹气,“父王就怕你读书太用功了,没人在旁边督促,你都不知道休息。”

朱济喜:“.......”

没了你在一旁干扰,我耳根子清静多了好嘛!

就没见过哪家当爹的,儿子认真读书,他在一边没事找事,成天撺掇儿子去外面浪。

每次一看了四叔写的信,又不服输地让他努力读书刻苦习武。

一会儿一个花样,全是在折腾他。

能留在京中安安静静的读书习武,朱济喜觉得还挺好的。

但朱济喜不能这么说,不然他父王就没完没了了。

“父王,我都这么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和母妃不用担心我,而且,我只在京中读几个月,入秋就回家了。”朱济喜说。

晋王也知道啊。

但看着儿子脸上没有流露出一点不舍,甚至还有些不耐烦,晋王就想到了朱老四和他儿子腻腻歪歪的样子。

晋王抽了抽鼻子,眼睛里满是控诉,“儿子,你好无情好冷酷。”控诉着控诉着,晋王越发委屈了。

“你就是讨厌为父是不是?嘤——爱妃,济儿太过分了——”

愤怒委屈的晋王夺门而出,哐,跑走了还不忘搞出个摔门的大动静。

“......”朱济喜深吸一口气,放下书,抬手扶额。

哎,也就母妃受得了父王爱闹的性子。

两日后。

秦王和晋王相继离京,燕王的车队也准备就绪。

府门口,朱棣和两个儿子话别,当然,话都是和朱高炽在说,上马之前,朱棣又看向安静乖巧站在朱高炽身边的朱高煦。

朱棣:“....臭小子,记得听你哥的话,别给你哥找麻烦,知道吗?”

这小子一听朱高炽要留在京中念书,过几个月才回北平,于是也撒泼耍赖地不走了,就要留在陪大哥。

虽然很不爽,但朱高煦还是点点头,对臭爹说:“我才不会给大哥找麻烦呢。”

臭爹你就是羡慕我能陪在大哥身边,哼!

臭小子的表情让朱棣看得牙痒痒,用力揉了一把他的头,把头顶扎的小揪揪都揉散了。

父子两你瞪我我瞪你,谁都不服气谁。

看着仿佛上辈子有仇的两人,朱高炽站出来挡了挡,“好了爹你快走吧,再晚一点就误了吉时了。”

闻言朱棣这才不舍地摸摸儿子脑袋,转身上了马,一抖缰绳,最后看了两个儿子一眼,扬声道:“出发!”

马车车窗,徐妙云探出头,直到看不到府门口的身影了,她才停下挥手,重新坐回车内。

本来徐妙云是想留在京城陪儿子的,但朱高炽还是让她先回北平,看着点朱棣,北平事务多,朱棣性情急躁,有他娘在,朱高炽也放心不少。

等到车队看不见了,朱高炽这才牵着朱高煦的手,“走吧,咱们也是时候进宫了。”

宫中、王府都能住,朱高炽觉得住宫中更方便上下学,住的不习惯再回王府也成。

第85章 第85章 一大早哪来的犬吠声

大本堂是洪武年间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位于皇城的东边区域,距离太子东宫不远。以前朱高炽进宫玩,时常去大本堂附近闲逛,找十二叔玩耍。

皇子们在十五岁前都要在大本堂学习文化知识, 十五岁后就要开始接触实务, 出宫建府, 为成婚和就藩做准备了,所以无需再来大本堂报道。

朱高炽奶团子时期玩得好的八叔和十二叔如今都到了出宫建府的年纪, 八叔潭王年底前就要到封国就藩了。

除了未成年的皇子们,东宫小皇孙,还有一些得了皇恩的皇亲贵族子弟也在大本堂读书,除此之外, 还有些国子监生、大臣家的子弟有幸被选上, 以皇子们的伴读名义在大本堂蹭课。

总之,对一般官员子弟和普通学子来说, 进入大本堂读书就是一种无上荣耀, 哪怕是个伴读去蹭课的,那也是蹭了一身的金光环, 比在国子监读书更能光宗耀祖, 前途光明。

大明自建国以来就缺人才, 朱元璋又是从饭都吃不起的贫农一步步走上来, 早些年吃过不少没文化的亏, 在教育这块, 朱元璋可说是相当重视了。

虽然老朱嘴上爱骂文官, 觉得他们虚伪,动不动就要文官们掉脑袋,但老朱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欣赏的, 对读书人他也是有一层滤镜在的,像那种读书好、内心纯粹、忠于大明的人才,老朱还是非常喜欢的。

哪个儿子读书好,老朱听了都要高兴一下,得空去大本堂考校功课,谁表现优秀也能得到老朱大方的赏赐。

对于洪武年间出生的皇子来说,要想让他们父皇多看一眼,那就要读书好,或者文武都表现优秀。

反正念书念得好的就能多得老朱的喜爱。

和大哥朱标是没得比了,但其余兄弟里,努努力也不是不能比个高低。谁还不是洪武帝的儿子了,谁比谁差了。

哎,所以说兄弟多了也恼火。

光是争夺父亲的注意力就够麻烦的。

要不是有个朱标稳稳立在那儿,还有秦王、晋王、燕王这样彪悍的兄长拦在前边儿,不然,大明光在夺嫡这事儿上就能掰扯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