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240)
宫女打着伞, 吕氏脚步轻缓地踩过潮湿地面, 飘落的细雨落在伞面上, 冷风拂过,吕氏抿着嘴角, 把手炉握得紧了点。
终于,此行的目的地永安宫到了。
身为东宫太子妃,吕氏肩负协理后宫的职责,正儿八经的掌权事儿落不到她头上, 倒是鸡毛蒜皮的琐碎活儿都由她来, 有事没事还要来这永安宫听郭宁妃的‘教导’。
当年正经婆婆马皇后也没隔三差五地找事儿折腾吕氏。
吕氏温顺,事儿做得也还算伶俐稳妥, 一般不好找她麻烦。不过郭宁妃是心情不顺的话, 能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
前头因为朱标下令恢复马皇后生前规矩,给宫人供药汤看诊一事, 郭宁妃心头就积着火气。
朱标是太子, 她肯定没办法把火气往他身上使, 那就只有朝吕氏发作了。
严格来说, 太子妃不是一个后妃能拿捏的, 不过郭宁妃掌管后宫诸事, 没有皇后的名义却有皇后的实权, 作为朱元璋跟前说得上话的妃子,只要拿着吕氏做错事的小把柄在朱元璋那添油加醋一下,朱元璋对吕氏就会不喜。
朱元璋心里, 太子不能换,太子妃却不是只能由吕氏来做的。
娶妻娶贤,尤其有个贤妻一路扶持相伴的朱元璋实在太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了。
在朱元璋看来,妾室你多选几个美人都行,妻子绝对不能选品德有污的人。太子继位,太子妃就是一国之母,关乎重大。
马皇后还要顾忌一下朱标这个儿子的心情,朱元璋可不会。
他什么好的都想给朱标,前前后后花了不少心血培养,除了没完全长在他心趴上这点,朱标仍是他爱子,他想让朱标能青史留名,万民爱戴,成为没什么污点的仁君贤君。
在前朝大事儿上他都不依着朱标心意来,更别说后院这种事儿。
朱元璋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大家长,一句话,爸爸为你打算的都是好的对的,你只管跟着爸爸安排好的路线走。
儿子喜欢?那就留在院子里做个妾室。
后宫不得干政,做皇帝的更不能被一个女人影响太深,历史上那些外戚干政,祸乱朝纲的事还少了吗。
朱标要是把吕氏看得太重,朱元璋还要考虑吕氏适不适合留在后院里当个美妾了。
吕氏一直以来都是小心翼翼的按规矩办事,从不敢行差踏错一步,表现得恭顺温良。
不然朱元璋不会同意朱标把她扶正的请求。
就是知道朱元璋有多重视朱标,对待郭宁妃的时候,吕氏也要小心敬着点。
朱标不懂后院女子弯弯绕绕的心思。他也不知道吕氏在后院的处境,不知道女人要处理的问题不比他前朝政务轻松。
这个时代的男人,本就没几个能懂。
吕氏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地打理没完没了的琐碎,努力维持着的一个平衡,就被朱标一个指令打破了。
不是每个婆婆都像马皇后深明大义,体恤照顾儿媳。
郭宁妃不是婆婆却摆着婆婆的谱,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各种折腾,吕氏也只能认了。
人家也没打你骂你,也没随意折辱体罚你,如何告状喊屈,怕是朱标听了都觉得不过小事,郭宁妃还能借机抹黑一把。
能一路混到这个位置的,郭宁妃就不是个傻的,有的是法子找茬。
永安宫。
一进入东暖阁,吕氏就忍不住打了个激灵,扑面而来的暖气,让冷了一路的她生理性的不适了一下。
“外面又下雨了?”郭宁妃斜倚在软塌上,有些惊讶地看向带一身潮气进来的吕氏。
“快给太子妃端个火盆子过来,这一路过来冷坏了吧,本宫也不知道竟会下起雨来,你也是,见下雨了就让奴才来说一声,又不是重要的事儿,改天再来也可以嘛。”
宫女麻利地从角落端了个火盆子到吕氏脚边,吕氏刚坐下又起身微微一福礼,“谢娘娘关心。”
“太子妃就是爱跟本宫客气。”郭宁妃掩着唇角笑,她保养得宜,眼角皱纹都少,年轻时也是风姿明媚,这会儿还多了成熟的韵味。
“本宫要是有太子妃这样温良谦恭的儿媳,本宫做梦都要笑醒了。”
“娘娘过奖了。”吕氏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郭宁妃脸上堆着笑,眼角却显得平淡,让人给吕氏上了热茶,她叹道:“这宫里的花销啊,大得都快愁坏本宫了。皇上一向提倡节俭,让后宫众人该省就省,本宫自然不能违背圣意啊。”
吕氏捧起茶喝了一口,长睫垂下,茶盖挡住她半边脸,一言不发地听着郭宁妃絮叨。
“眼看着这花销啊,比去年多了不少,本宫都不知该怎么向皇上交代。”郭宁妃摇头叹道。
吕氏进屋好一会儿,周身早已不冷了,就连手炉都放在一边,根本用不上。
东暖阁用的上好的红罗炭,四个角落各一盆,软塌边上还有一盆,整个东暖阁温暖如春。
郭宁妃:“本宫前些日子都不敢用炭,只放了一盆,差点冻病了。”
吕氏这才开口道:“娘娘当以身子为重。”
“本宫就是身子太弱了,禁不住冻,也是早年留下的毛病的。”郭宁妃扫了吕氏一眼,“本宫要是不怕冷,也愿意少用点炭盆,为后宫节省开支。”
吕氏就还是那一套,迎合她接话。
“前不久大军北征,皇上一心忙着前朝大事,本宫也不愿让这些小事惹了皇上不快。”
入秋不久,朱元璋就下令大军北征,直指辽东。
辽东守将是残元将领纳哈出,朱元璋等这个时机等了许久,怎么一步步拿下辽东这块地,朱元璋早有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