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爸爸是朱棣!(267)

作者: 春有雨 阅读记录

就在朱元璋发火后,负责后宫事务的郭惠妃也发作了几批宫人,责令满宫上下,就连禁卫军都要加入捕蝉行动,务必要让皇城再也没有一声蝉叫响起。

如此不眠不休地捉了几天蝉,皇城安静得针落可闻。

但皇城没了夏蝉,整个应天府还有不少啊,捉不完,根本捉不完。不过几天,宫人们就好像产生幻听了,耳边似乎一直有尖锐刺耳的蝉鸣声。

朱标本来是埋首于繁复的政务中,忙得眼底青黑色都浓了,在听到近侍太监传报此事,还是打起精神去找朱元璋说道理了。

不过朱元璋正处于神经敏感,完全不讲理的状态,朱标一进去,都来不及关心老爹一句,开门见山地就给老爹讲起了大道理。

朱标也是忙得晕了头了,要是以前他多少还是会铺垫一下再进入主题,可在朱元璋生病后,朱标就把朝堂内外的事务全部接手了,以前只需处理老朱分过来的一小半事务,朱标还能应付,可等到全部接手,朱标才发现这工作量有多庞大惊人。

实在是....累得他连话都不愿多说了。

这也就导致,朱标话没说两句,朱元璋顺手就操起玉枕砸了过去,玉枕挺沉,没扔多远,但朱标还是条件反射地躲了一下。

朱元璋暴跳如雷地大吼:“滚出去,老子不想看见你。”

朱标:“......”

看朱元璋左顾右盼,还要捞东西砸人,朱标嘴张合几下,最后只能识趣地转身出去了,到了殿门口还能听到内室朱元璋暴躁地骂他不孝子。

朱标:“.......”

听这声音,父皇的身体应该也没啥大事了。

朱元璋刚病倒那两天,朱标说不忧心是假的,也是亲自守在朱元璋床边,等太医们看完病开了药,清楚了朱元璋病情,他才回东宫处理政务。

朱标倒是想亲自侍疾,可那么多事务等着人处理啊。太医都说了,朱元璋这是年纪大了,加上多年来一直高强度办公,精力消耗过度,年轻力壮的时候还不妨事,但年纪大了就撑不起了,而且,可能是突然心神放松一下,堆积许久的疲劳和消耗就一下子反扑了。

问题说大也不大,归根到底就是....年龄大了,再是精力旺盛的人也不能跟以前比那般耗了。

等病养好了,也最好多休养一段时间。

朱元璋是很少生病的,就是病,也是些小病,喝几贴药,撑一撑也就过去了。年轻时在战场上受伤,过一夜就活泼乱跳了,朱元璋也是第一次感觉到人还能如此虚弱无力。

太医一番交代过后,朱标也不敢再让朱元璋拖着病体处理政务,只好把东西都搬到东宫,这一弄啊,朱标才知道这些年朱元璋到底有多厉害。

才几天啊,朱标感觉自己走路的脚都是飘的。

自己这个儿子没办法时刻陪在朱元璋身边侍疾,但儿子可以代替儿子嘛,朱标就让朱允炆代替他侍疾的,朱元璋倒也没拒绝。

累死累活地工作,还被骂不孝子,朱标也无奈啊,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想着晚点再来找朱元璋谈话,然后就脚步虚浮地回东宫和一堆政务战斗去了。

朱元璋发了一通脾气,砸烂一地东西,他脸色还是不好看。人生病的时候心思就格外敏感,也爱钻牛角尖,唤作老朱,那就是格外不讲理,超级难伺候。

不过是惩治些办事不利的宫人,在朱元璋这里,宦官和宫人就是伺候主子的奴才,他从没把这些宦官、宫人当一回事,尤其宦官,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例子不少,朱元璋的偏见是很深的。

伺候他多年的王太监,在朱元璋那里也是说不上什么话的存在,但凡,王太监敢逾越一步,说点不该说的,朱元璋就能当场让他下去见阎王。

做得好的宦官,朱元璋不会特别赏赐,做得不好的宦官,朱元璋肯定要他不得好死。

在朱元璋的严令苛条下,宫中宦官生活其实不太好,就算是太监、总管这些有点地位的宦官,那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活行事。

所以马皇后在世时,对宫人宦官们好的待遇撤销后,朱元璋知道了也是不在意的。还要夸郭惠妃做得好,欺上瞒下的刁奴就该好好整治。

只是朱元璋平时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折腾宫人,他没那个闲工夫,这次生病才闹得满皇城捕捉夏蝉,宫人们在恐怖中如履寒冰。

不过这种惊悚体验,在洪武朝也不算特别,毕竟前朝的文武大臣已经体验过好几次了。

有哪个朝代的官员,夜不能寐,每天上朝前都担心自己活不到下班回家,提前给家里人交代遗言的。

还有上一秒还在审犯人、给犯人定罪,下一秒就比犯人还先一步走上刑场法场的官员呢,洪武朝,绝对是当官人噩梦连连的朝代之一。

那些知府县衙官员,一边要认真严肃处理案件,一边要忍着恐惧不看挂在侧面用作警示的上任同僚人皮,要论心理阴影面积,他们比宫人只多不少。

但有什么办法,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嘛。

朱标也没错,他的心是好的,他人是仁慈善良的,可他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份无力也深深拷打着他的身心。

在朱标刚离开没一会儿,朱允炆就捧着一碗刚熬好的黑乎乎药汤回来了。既然是替父侍疾,朱允炆就不敢偷懒,能亲力亲为的尽量自己做,熬药,他陪在旁边看,看得两次就亲自上手熬,端药,擦手,端水什么的,朱允炆也逐渐上手,不让宦官帮忙了。

白天侍疾,晚上还要在隔壁熬夜读书,才几天,圆乎乎的脸就瘦了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