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爸爸是朱棣!(313)

作者: 春有雨 阅读记录

他的不适应朱元璋没看见,今晚兴致高,喝了几杯的老朱脸膛微红,就跟当初喜欢拉着朱标说起往事一样,这会儿也跟两个孙子说起从前。

朱高炽听过不少了,不过每次听还是觉得挺有趣的,偶尔还能捧个场,让老朱越说越来劲儿。

老朱没注意朱允炆动作,朱高炽却看见了,眉峰轻轻一挑,只当不知。

一顿全鱼宴吃完,朱元璋还喝高了,被王太监扶着进屋休息,待他睡下,朱高炽和朱允炆才告退。

两人要一起走一段路,一直到分叉路快到了,两人也没说过什么话。

等分路时,朱高炽才停下,转身朝朱允炆微一拱手:“允炆堂兄好走。”

朱允炆回以一礼,温温吞吞道:“你也是。”

然后两人带上随行宫人朝不同方向离去,走了几步,朱允炆忽地回头,看了眼即将转过拐角的背影,眸色不明,很快他又转回目光,缓步朝前走着,袖子里的手指微微用力攥了下。

就在锦衣卫借着调查朱高炽遇刺一事,处理了一批官员,手段狠辣又血腥,近来因为‘立储’一事心思浮动的大臣们忍不住阵阵袭来的恐惧,手脚都老实多了。

有领悟力高的官员看出来,这也是朱元璋对他们的警告,即便有些事是他老朱睁眼默许的,也让他们不要跳太高了。

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不过这种警告压得了众人一时,却不是长久之计。

立储乃国之大事,重中之重,事关大明未来,还有他们未来的官场生活,哪怕是恐惧忌惮洪武帝,该争该说的时候,也是不能怂的。

当然,这事儿不能太急,还需看看时机,如今洪武帝到底是个什么心思,满朝文武还真没几个能猜出来的。

就在日子看似平静,实则暗涌不断的一天天过去时,潭王自绝的消息毫无预兆地飞入应天。

潭王?一个没啥存在感的王爷,既不是争储的热门,也不是朱元璋看重的儿子,大臣们听到这事儿反应先是一愣,随即就看向皇城。

满目忧愁地想,洪武帝不会因此发火迁怒他人吧。

这潭王怎么想不开.....

第122章 第122章 朕待你不薄!

潭王不是想不开, 他是怕,他是畏罪自杀。

这么多儿子里面,谁暗中搞事朱元璋都不算奇怪,但唯独生性胆小的老八, 是朱元璋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

所以从一开始朱元璋派人暗中调查, 有线索指向潭王, 朱元璋都是不信的。这个儿子他虽然没怎么上心过,但多少还是有些了解。

些许小过错是避免不了会犯的, 但要是参与什么暗杀、刺杀的谋反大事,否管事情做没做,成没成,他能自己把自己吓死。

所以朱元璋就认为是幕后之人混淆视听, 故作迷雾。

在朱标遇刺一事上, 光是朱元璋暗中查到的,被牵连其中的儿子就不下五个。无风不起浪, 换作其他人, 老朱都要统统抓起来,严刑拷打。

宁错杀, 不放过。

可偏偏是在这种关头。

朱元璋不可能把有嫌疑的儿子都抓了, 不仅是为接下来立储一事, 还有他这么多年布的局离不开这些藩王儿子。

眼看着大明渐渐走上了正轨, 朱元璋也老了, 就安然等着退出舞台那天, 把大明交到继承人朱标手上。

可这都随着朱标突然的病逝化作泡影。

年富力强的储君就这么没了, 对大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稍不注意就要引发动荡。朱元璋来不及沉浸在爱子病逝的痛苦中就要为大明未来计较谋划。

立储一事,朱元璋不可能让它拖太久, 越早定下越好。

但到底立谁.....

朱元璋还在考量,调查朱高炽遇刺一事的锦衣卫就又传回消息,说刺客所持的弓弩极有可能与潭王有关。

又是潭王?!

哪怕朱元璋根本不

信老八有那个胆子做下这些事,但这次他也不再无视,下旨召潭王入京觐见。

他要亲自问一问这个儿子。

怕锦衣卫直接上门拿人把这个胆子小的儿子吓死,朱元璋想了想还是另外下的一道圣旨,圣旨内容也算平和,就是让他进京,没有要拿他问罪的话。谁成想,等来的却是老八自绝的消息。

朱元璋脸色已经无法用难看来形容了,那是一种混杂了多种情绪,又在一个濒临爆发的临界点上。

他目光似有千斤重,死死盯着锦衣卫在潭王府找到的潭王亲笔留下的‘认罪书’。

...

自从入京为朱标奔丧,还有那次离京前家宴结束后,潭王就整日活在担惊受怕中。这些年潭王府面上并没什么幺蛾子,与其他兄弟相比,潭王算得上老实安静,他连社交活动都少有,除了喜欢上修道一事,不理庶务,还真没啥可说的。

对其他儿子,朱元璋都是三令五申,时不时要派人过去骂一骂,免得他们得意忘形,仗着天高皇帝远不懂收敛。

像潭王这种,朱元璋连骂都少有。

但谁知道,也就是这个看起来老实,实则胆小的儿子,私底下居然还做了这么多事。

潭王没想过做那些,他就想安安静静活着,就藩后就在自己的封地上过安生小日子。前头一两年确实如他所愿,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看看书修修道,那叫一个逍遥又自在。

直到....

鲁王抓到他把柄,潭王胆子小,但他不是胆子小就什么都不敢做的人,可以说,朱元璋这些个儿子不愧是他的血脉,骨子里就是个‘能惹事’的人。

谁想到当年一个年少轻狂,却给自己留下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