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零搞科研[系统](569)+番外
孙梦毓操控遥控设备,只听“呼呼”几声,无人机的翅膀开始运转,这一次的声音明显比孙梦毓在四合院测试时小许多,从运转到起飞花费三秒,从地面到高空一百米花费12秒,但它仍在上升。
直至到达高空1000米,高度越高,风力越大,这次足足花费了三分半,孙梦毓手中拿着的遥控设备才提示已到达目标高度。
顺利到达1000米,孙梦毓松口气,然后遥控无人机继续爬升,直至手中的遥控装置冒红灯警告孙梦毓才停下来,而这时无人机已到达三千四百米。
冒红灯不代表无人机到达极限,再往上飞无人机就报废的意思。而是孙梦毓设置的保险装置,意为无人机在此刻的环境下,在这个高度内最宜飞。无意外情况下,无人机能保持最佳的飞行速度和最适宜的工作准确度。
换言之,如果还想飞的更高也能做到,但超过这个高度,就不在孙梦毓的估测范围内,无法保证无人机的测试准确度。
接着孙梦毓打开摄像功能,让无人机开启录像功能。
无人机的摄像机是孙梦毓特意改造而成,小巧精致,减免无人机的负担。且为了进一步缩小体积和重量,摄像机和无人机用的同一个电池,这意味着如果要开启摄像功能,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会缩短。
因此三款无人机中续航时间最短的反而是摄像无人机。
孙梦毓分好几个测试高度来测试无人机的摄像功能,一直到手中遥控设备代表电量的指示灯开始冒红光,孙梦毓才开始让无人机返航。
要导出摄像机里的画面还需要搭配电脑,电脑也是孙梦毓自己研制的,大批量生产孙梦毓暂时做不到,但手搓一台阉割版的电脑,孙梦毓在那三年里带着团队里的人做出来了。
要不是这样,孙梦毓还不会选择缩减摄像机的体积和重量。
卫博宁在孙梦毓旁边一直抱着笔和本负责记录数据和计算,在无人机下来后,自有打下手的战士负责捡回。
卫博宁看看本子上的数据,说:“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都达到预期,现在只看之后导出的画面如何,如果也能达标,摄像无人机的第一阶段测试可以结束。”
孙梦毓点头,“开始第二款投掷无人机吧。”
投掷无人机顾名思义负责投掷物品,以卫博宁的设计,它主要负责投掷的是炸弹、烟雾弹、闪光弹、爆裂弹、燃、烧、弹等一系列的武器。受限于重量体积,无人机中肯定无法装下大型炸弹。
但炸弹小了,杀伤力也会缩小,如果费那么大劲只为了丢下来一个不疼不痒的炸弹,何必费那么大劲,直接手扔不行吗?有的人手仍都能扔102米,又快又方便。
如何让小型炸弹拥有最大的杀伤力,可没少耗费卫博宁的脑细胞,苦思冥想,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最终让卫博宁想出来。有两种,一种是他重置了炸弹的配比,另一种是气体炸弹。
广义上来说化学炸弹是要比气体炸弹威力更大的,因为气体炸弹无法像化学炸弹一样产生多种能量,它更偏向于机械炸弹。但如果在气体炸弹里添加一些小惊喜,例如气体是有毒气体,那么威力另当别论。
这样的炸弹还有个别称毒气弹,在这方面隔壁扶桑国非常具有发言权。
卫博宁做了几种毒气弹,不过主要是顺手,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单纯的气体炸弹。
在气体炸弹上孙梦毓还帮了一点忙。
气体炸弹的爆炸原理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因化学反应或者是物理反应,突然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在这些气体无法及时排除出去的时候,当这些气体产生的压力超过封闭空间壁承受力的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①
这样的炸弹很危险,比化学炸弹更加危险,因为如果要保证它易携带、不易爆,就对容器具有更高的要求。
很难做到,气体炸弹稳定性极差,一个不小心就会触发爆炸,也因为这个原因,化学炸弹比气体炸弹发展更好,各个国家的武力装备也更偏向于化学炸弹。
但谁让这么巧呢,孙梦毓之前拿出来的安全球原材料正好满足要求。
防护力强,伸缩性高,加工方便,简直是为气体炸弹量身定制。
这一次进行测试的是卫博宁,孙梦毓接过笔和本,等待卫博宁开始操控无人机。
卫博宁前面的步骤和孙梦毓一样,都是为了测试无人机在装载其他装备后受到多大的影响,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之后便开始投掷。
在这一步就有些危险,一个不小心,炸弹指不定就会被风带偏方向,冲着自己人来。
因此卫博宁孙梦毓一行人已经转移到掩藏物之后,为测试炸弹威力,无人机的攻击目标是一个个提前架设好的假人。
无人机投掷的动作很顺利,几乎是卫博宁在下达投掷指令的下一秒,无人机肚子位置便打开了,炸弹从高空落下,以卫博宁的精准计算,自不会出现炸弹偏离目标的情况。
“嘣”一声,一片假人应声倒地,甚至有些四分五裂,死无全尸。
孙梦毓眯眼望向假人的方向,能有如此好的效果全靠卫博宁的计算能力出众,换一个人可不一定能如此精准。
看来这款投掷无人机对操控人的要求有些高,得改一改。搭配定位装置,确认目标位置后,无人机直接投掷,这样能快许多。不过如果要保证投掷地点偏差不大,还得好好想想怎么设置这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