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名柯同人)如何三秒征服松田(471)+番外

作者: 白桃泡茶 阅读记录

灰原哀垂眸没有说话,反倒是一直没说话的泽田弘树率先提出请求:“研二哥哥,你可以带我去警视厅看看吗?”

他呈现出与年龄截然相反的沉稳:“你带着我们火急火燎地赶去警视厅,才能让躲在暗处的凶手相信。”

萩原研二盯着泽天弘树看了半分钟,猝然笑了:“你其实是放心不下,无论如何都想亲眼确认明日香的安全吧。毕竟,向家人暂时隐瞒明日香殉职的事,也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案。你们不一定非要出现。”

泽田弘树抿嘴,心虚地点点头。他牵着萩原研二的手:“研二哥哥,我想去。”

“我也要去!”灰原哀紧紧攥住萩原研二的胳膊,眼里的急切多到可以涌出来。

萩原研二蹙眉,视线逐一扫过面前三人,随即起身:“走吧,我们去警视厅,娜塔莉也一起。”

-

萩原研二一行人被逮到了米花警署。

警视厅是办公的地方,不具备存放尸体的功能,他们只能把明日香的身体暂时存放到米花警署。

停尸房里摆着一排金属铁床,墙体上整齐排列着方形的带把手的金属铁门。

就东京最近一年的命案率而言,这个房间原本应该摆满受害人的尸体,但今天却空荡荡的,只有左边第二排的位置盖着块白布,微微隆起。

萩原研二一行人到时,松田阵平已经在了。他站在盖着隆起白布的床前,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姑娘。

听到脚步声,两人同时回头,露出小姑娘形似明日香的脸。

萩原研二没有进入停尸房,他驻足门外,笑着挥了挥手:“你们聊,我在外面放风。”

随即半掩房门,替屋子里的人警惕外面的情况。

明日香的出现似一道天光,泽田弘树强行压制住的情绪终于裂开一条缝,被柔软的日光充盈。他小跑两步,用力把明日香抱进怀里:“香香姐,我好害怕,我好怕你真的死了。”

十二岁的少年,比七岁的明日香高出一大截,足以让她踮起脚尖去摸他的脑袋。

松田阵平身后,灰原哀探出半张脸,情绪复杂地看向明日香。蓄着泪的眸子亮晶晶的,欣喜的情绪一点点冲散眼底的畏惧。

娜塔莉动容地抹了抹眼角,侧头,却在看清旁边贴床上的景象后,捂住嘴发出一声急促的尖叫。

“怎么了?”

泽田弘树下意识看向娜塔莉,随即顺着娜塔莉目光的方向扭头,然后被一只宽厚的手掌遮住眼睛。

松田阵平:“不要看。”

灰原哀身高不够,她需要垫脚才能看到娜塔莉正在看的东西。但就算不踮脚,她也知道他们在看什么。

明日香的尸体。

显而易见。

灰原哀甚至能嗅到空气里的未散尽的血腥味。

熟悉的类似铁锈的气味钻进鼻腔,搅起灰原哀记忆深处的可怕回忆。她是科研人员,从来没有亲手杀过人。但组织送来过他们认为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组织成员,让研究所的人把正在研发的药物注射进他们身体里。

灰原哀试图消极抵抗时,琴酒也在她面前杀过人。

子弹贯穿肌肉,飞溅出来的血落在灰原哀脸上。大脑不断发出逃跑的信号,双脚却牢牢钉在原地放大颤动的瞳孔里倒映出对方沾满血的、不断哀号的、扭曲的脸。

再者,灰原哀会用枪。

初次和江户川柯南见面,就能用枪精准射击,让子弹擦着假币案幕后真相的耳朵飞出去。

这样的人又能是什么善茬。

她是恶。

是被黑暗操控的傀儡。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她,乃至宫野一家,手上都沾了人命。

“嗯?”松田阵平侧头,他感受到蜷缩在自己身后的灰原哀正在发抖。

“灰原。”明日香骤然出声。

见明日香走过来,松田阵平主动侧围,露出躲在他身后瑟瑟发抖的小姑娘。

“灰原,你应该猜得到,组织落网后,我不会包庇你,我会把你送上被告席。”

灰原哀垂眸,好半天才挤出声音:“我知道。”

大概是房间里冷气太足,她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寒意,手指也僵硬发凉,近乎失去知觉。

“不过考虑到你情况特殊,我可以帮你申请不公开庭审。”

灰原哀下意识抬了抬下巴,再次低下脑袋:“不用。”

“嗯?”这次轮到明日香露出意外的表情。

“这是我的罪,这份危险和责任,我会好好承担的。所以无需对我进行身份保密,我会接受该有的惩罚。”

「灰原哀想拥有正常人的生活。」

这一点,整个雪野大宅,没人看不出来。

明日香睨了眼灰原哀攥成拳头并微微颤抖的手,没有拆台。

她看得出来灰原哀下了多大的决心。

“灰原,我不否认你加害者的身份,但你同时也是受害者。而且你知道吗,除去这两个身份,你也许还能拥有第三重身份。”

灰原哀茫然抬头:“第三重身份?”

“嗯。第三个身份,拯救者。”

“我?拯救?”灰原哀不敢置信地轻声重复,词调间尽是对自己的质疑。

她低下头,用压抑的、绝望的语气缓缓陈述:“我这样的人,又能拯救谁。”

明日香垂下眼睫:“你的天赋无可比拟,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创造出救人性命的奇迹之药。”

“所以你应该活着,亲眼见证曾软禁你们一家的组织受到惩罚。”

“除去被告席,你还要站上证人席,亲手指认他们的罪责。”

不等灰原哀反应,明日香突然话锋一转,说起别的事:“不过眼下有个小麻烦。组织已经知道你的真实身份了,接下来一段时间你都会处于高危风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