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的侍卫,只要不是在皇上跟前伺候的,或者是特意在主子跟前介绍过自己名字的,一般少有人会留意到相貌的。又是晚上,老九真不一定能看清楚那两个侍卫的长相。所以想找人,也不是个轻松事情。
耿文华就笑道:“老九自己不修口舌,说话总没个顾虑,以往汗阿玛在,还能容忍,现在,谁能容他?早晚他是要在这上面吃亏的。好了,不说这个了,今儿可是大年初一,我让你准备的荷包,等会让拿出去给他们分一分,都沾一沾这新年的喜气,希望新的一年,咱们永寿宫的人,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知春忙应了,又叫了知夏来,两个人在外面准备了藤椅,请了耿文华到外面坐着,在她手边放了托盘,托盘里面放上大红色的荷包十几个。
知春先给打样,跪下来给耿文华请安,说吉祥话:“主子新年安康,祝主子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耿文华笑眯眯的喊起,拿了最大的荷包给她。
所有人,一个挨着一个的来行礼说祝福语,耿文华一个个的分发荷包。至于小格格和弘昼,年纪小,耿文华就没让下人们磕头,只说祝福语就成了。
大年初一的祭拜和耿文华并没有多大关系,不过她下午是要去陪着太后看戏的。
宫里的戏班子,那是内务府准备的,戏目也是内务府准备的,不过也是年年换新——总不能让主子们年年只看那一部戏吧?所以太后还是很有兴趣的,一边看,一边和那拉氏说着话。
就说到昨晚上老九的事儿:“宜太妃素来是个喜欢折腾的,你需得让人多看着点儿,她若是要什么,不是什么要紧的,给她就是了,没必要和她闹腾。”
那拉氏忙应了,又有些不好意思:“也是儿媳的错,竟是没发现……”
一个是没发现宜太妃生病的事儿,让宜太妃那边抓了个大大的把柄。一个是没发现九阿哥在宫里安插人手的事情,她原以为安抚好了五福晋,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呢。
太后就笑道:“这有时候,遮掩并不是最好的法子。你大大方方的,该请太医请太医,该处置就处置,反而才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
那拉氏受教的点头应了。
因着老九也算是以自己为例子,给众人上了一课——胤禛并不会顾忌热孝就不处置人,所以接下来的几天,倒是风平浪静的。
然而等过了年,胤禛的几道圣旨发出来,朝堂上就不是那么平静了。
首先是册封了十三为怡亲王,还一步到位,直接册封了铁帽子王。这简直就是……本来十三因着康熙的缘故,在众兄弟里面属于矮子,结果一下子被胤禛给拉拔出来老高,站在了众兄弟脑袋顶上。
别说是老八他们了,就是老三这种老一辈儿兄长,见了十三都得低头行礼——老三现在还是个诚郡王呢。
随后是册封了十五为郡王,十六为郡王,十七为郡王。
好家伙,就跟大批发,郡王这爵位不值钱一样,一下子发出去三个。更显得前面身为贝勒的老十,贬为贝子的老九,越发的气短了。
再就是世子爵位,先后册封了老三老五家的嫡出为世子,老七家的长子为世子,然后是十三十四家的嫡子为世子。转一圈,算是将侄子们给册封了一下。
老九心里会如何想,别人是不知道的,但八阿哥心里肯定不会好受。因为这一圈册封下来,唯独他和老九,老十,这三家的儿子没得到册封。
老九没有嫡子也就算了,老十是有嫡子的。
而八阿哥的儿子弘旺,虽说是庶子,但不知道是他盼了多少年才盼来的,自来宠爱,心里一直觉得,这世上就没什么是他儿子得不到的,偏周围一圈一起玩儿的堂兄弟,都得了册封了,唯独他落下来了,那心里能好受吗?
弘旺心里不好受,胤禩自然也觉得难堪难过。
胤禩还主动的上了折子,为弘旺请封世子的册封。但胤禛只将折子给压下来了,并未批复。
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定年号。
这事儿是去年就商量过的,只等着一开年就颁布圣旨,然后发往各处,另外就是吩咐将作监,要铸造新的铜钱——以前的铜钱上面的雕版是康熙年号,现在也要改成新的,雍正年号。
再就是这个铜钱的原料,以前是铁铅八比二,胤禛打算让将作监重新调制。
这里面顺带有个小事儿,那就是年氏的大哥,年希尧,被胤禛加封为督陶官。所谓督陶官呢,就是管理瓷器烧制的,不光是管理,有时候需得自己作图,自己设计,然后每年根据朝廷的需求,烧制出来瓷器上进到宫里去。
这职位说重要也挺重要,非皇上信任之人不能担任,而且,你需得有才华,熟知瓷器特点,甚至你能自己上手烧制才行。
从康熙到雍正,都是十分喜欢瓷器的人,尤其喜欢珐琅瓷,瓷器对于帝王来说不仅仅是日常所用之物,还是一种兴趣爱好。所以能做这个位置的,必然是皇上也有几分喜爱之人。
但说不重要也不是那么重要,皇上想要瓷器,你只管烧制就成了,烧制好了之后是要珍藏还是送人,这就不是你分内之
事了。所以这差事呢,看起来也就像是工匠的差事,于是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