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只是个县令啊/青州小县令(161)+番外

作者: 殊宝 阅读记录

皇帝听着大臣们估算的人口,淮阳有可能会死近十万人,他也有些害怕,他在史书上怕是要留下无能的一笔了。

他就怪杨谙,他是下过命令的,可是杨谙不听。

杨谙也很后怕,这个罪名他不能背,不然遗臭万年了,所以他推在闻人图身上,是闻人图不修河道,关他什么事。

然后,早朝直接吵了起来,祁先生被杨谙的无耻言论气疯了,他脱下鞋子就砸在杨谙头上。

这个早朝是以杨谙被砸晕做结束的,应该不是假晕,孟相特意踩了一下杨谙的手指,人也没醒,头都流血了。

才下雨的第二天,长清大师就来找太子了,他意识到时间发生了变化,但是上梁河是必须治理的,所以太子早就求得皇帝的圣旨。

调动人手去潍水了,朗州刺史周莘也主动派出兵马拉着粮食去支援淮阳。

所以,孔能等人一到潍水附近,就发现已经有人到了潍水了,已经开始治理河道,清理淤泥了,而且都是军队里面的士兵。

领头的邹将军知道温先生和庄先生是会治水的能人,立刻安排两人去观察。

青州来的壮汉们也加入其中,但是有了军队,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太子在知道雨停后,也直接调取淮阳周边的物资,就近拉去淮阳,有好多都是杨谙的人,但是杨谙现在病倒了,太子又强硬。

好多人也只能捏着鼻子送东西,但是也刻意送陈粮,旧粮,甚至有在粮食里面掺砂石的。

然后敢这样做的官,管你是刺史,知府还是县令,都被先宰了,太子也毫不客气的接手了这些地方。

杨谙躺在床上,他的额头包着,手指不知道被谁踩了,青紫的吓人,也包着。

现在对他虎视眈眈的人太多,太子的动作大到他心慌,他意识到,再不做点什么,他的势力要被瓦解完了。

他顾不得长清大师的批言,说小儿子要在庙里苦修到二十四岁才能入世,才会一生顺畅,飞黄腾达。

他算了算时间,只要几个月就到儿子的生辰,算虚岁也有二十四了吧!他这样劝服自己,所以他写信去催长清大师,让小儿子回家。

然后又写信给镇守边关的向将军,让他带着五千精兵来京城。事关重大,特意交代季安用的暗线。

季安拿着信,又告诉了杨丞科的动作,有可能投了太子了。

对这个从回来就上蹿下跳的侄子,已经不耐烦到了极点,宗家也是愚蠢,居然被杨丞科说服,走在了他的对立面。

杨谙捂住头,不再委婉,“杀了他。”

闻人图收到了朗州的粮,心里放松了一些,他的士兵也搜寻了很多的村子,救了许多人。

随着长梁河的疏通,水位在下降,母江真的就像淮阳的母亲一样,温和的包容了这些无处可去的河水。

因为士兵们互相绑着麻绳,人又多,只冲走了五个人,已经比计划中好太多了。虽然有很多受伤的人,但是在河道疏通的那一刻,大家还是发出欢呼。

大水有了去处,肉眼可见的降低,山上的百姓也拖家带口的下来,走的急,带的东西不多,大家都饿得脸色发青了。

士兵们开始到处捡人,遇到指着路让百姓们走,没有经历水灾的泽城也收留了大批的人。

周老大夫的防疫措施迅速传开,已经有过一次经历的百姓们很有经验,自己的烧热水喝,还顺便教旁边的人。

然后就是艾草,石灰,所有能用的都用上了,领了县衙发的粥,就开始修码头,姜大人说了,码头通了,粮食就进来了。

姜初每天忙着各种找吃的,青州涌进来的难民越来越多,她急得嘴角冒泡,大家的家当都被大水冲走了,只能依靠县衙。

青州百姓已经自觉的勒紧裤腰带,然后把家里的粮食搬来县衙,看着到处来的难民,大家越发感激提前修好河道的姜初。

去年的收成还可以,积少成多,姜初得到了一大批粮食,一袋一袋的,被百姓们自发的背进县衙粮仓。

衣衫褴褛的难民红着眼眶看着,明明不久前的他们还在为春种而忙碌,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家人没了,家没了,地没了,粮食没了,孑然一身,赤着脚,站在青州的土地上,就算姜初每天都要承诺一次,不会让大家饿着,所有人还是心慌。

可是此次看着自发送粮的农民,大家心里仿佛被放了一滴热水,慢慢的温暖全身。

然后就有人开始摒弃悲伤,坚韧的活下去。

第131章 魂归

在救助的同时,也在统计消失的人口。

过了一个月,各方支援的粮食都到了百姓的口中,闻人图开始组织百姓们返乡。

冲垮的房屋,大家一起盖,冲走的良田,慢慢养,只要人能扎根土地,就能活下去。

青州这边的人也在慢慢组织回家,姜初已经欠了钱庄十万两银子了,她分出一些衣物和吃食,还有一吊铜钱。

所有人都默契的给姜初磕头,然后背上包袱回家了。

姜初也信守承诺给了壮汉们钱,每人二百两,汉子们也很高兴,同时又觉得有些愧疚,因为他们不是主要疏通河道的人。

是将士们。

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太耀眼了,然后大家商量之后,都退还了姜初一百两,然后心虚的握着剩下的一百两。

姜初太缺钱了,劝了几句,看大家是真心的,就收下了。

淮阳那边也统计出了消失的人口,加上无一人幸存的潍水县,此次水灾,足足死了六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