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只是个县令啊/青州小县令(50)+番外

作者: 殊宝 阅读记录

孔华也确定了消息,直接先封锁了县衙人员的出入,没接触的乌先生等人关闭自己屋门,接触过的都忐忑的看着孔华。

红娘更是崩溃大哭:“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大夫,你肯定诊断错了,我,我怎么会......”

桃香和桑紫自责的想死,“对不起,孔大人,我们......”

孔华打断桑紫的话,“这瘟疫的症状我听说过,不要太紧张,我会京城求药方的。”

孔华一脸淡定,很有把握的样子。

不能慌不能慌,孔华在心中告诉自己,县衙要是稳定不了,整个青州就危险了。

其他人看着孔华成竹在胸的样子,都稳定下来,连老大夫都信了孔华有药方。

第40章 支援

刚回县衙的姜初就听到了这个好消息,一脸激动的来找孔华。

“孔主簿,你真是我们青州的福星啊!”

当着众人的面孔华只能接受姜初这个真诚的夸奖,然后一本正经的邀请姜初,季师爷和两个大夫共同商量事情。

才进书房,门一关上,不等人问,孔华立刻道:“大人,我不知道有没有药方。”

两个老大夫简直惊呆了,心情真的是从天上到地上。

“你......”季师爷指着孔华。

“大人,只有这样县衙里的人才不会慌乱,如果瘟疫传开了,才能稳住更多的百姓。”孔华急声道。

“而且青州水路多,一旦有人逃跑,我们根本防不住,要是瘟疫扩散,这后果......”

随着孔华的话落,几人都沉默了。

“那药方怎么办?”周老大夫问道,“我们没治过这样子的瘟疫啊!”

季老大夫也点头。

孔华沉声道:“我曾听过这种瘟疫,许多年以前,容国爆发了瘟疫,人最开始是身体变得虚弱,食欲不振,开始痒,起黄色水泡,水泡越来越多,溃烂,发臭,等烂到一定程度,人才会死,容国称这种瘟疫为’黄疱疫‘。”

老大夫们倒吸一口凉气,容国的瘟疫他们也是听过的,只是症状不知道,而且传染力极强,容国当时死了几十万人。

“所以很有可能环采阁背后是容国人。”姜初道。

孔华点头,“很有可能,至于药方,容国瘟疫后来好了肯定有药方的,我曾听卫大人提过太子殿下曾派人去打探过,不知有没有获得。”

”叫人快马加鞭去问。”姜初立即道。

“我才确定消息就安排好了。”孔华道,而且用的人还是卫大人留下来的暗桩,是姜初都不知道的。

季师爷虽然担心,还是有点奇怪孔华语气的熟稔,疑惑道:“卫大人还肯帮你?”

孔华暗道失策,找补道:“哎,事关重大,只能厚着脸皮求一求了,毕竟几万人命。”

姜初也道:“还要麻烦季师爷给杨大人书信一封,寻求朝廷的帮助,我们需要大量的医者和药物。”

姜初心里其实是害怕的,他怕杨谙直接下令困死青州所有人。

又想着有太子在,应该不会如此糟糕。

“我得叫人告诉长远大师一声。”姜初突然想到,有长远大师在或许多了一层保证。

季师爷连连点头:“是要告诉大师不能下山了,太危险。”

大管事的尸体交给大夫们研究症状之后就烧毁了,红娘被隔离治疗。

城里开始禁止出入,姜初直接用了城里混入敌国的大量奸细为由,限制出行。

不听的直接强硬的冠上奸细的名头抓到大牢,连续抓了好些人后,大家都变得很听话。

即便如此,瘟疫还是爆发了。

最开始不舒服的是环采阁的人,然后是经常去环采阁的富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浑身长黄色的水泡,恐慌开始蔓延,姜初只能组织人自行用艾草消毒,并承诺已经有了药方,正在取来的路上。

才堪堪稳住了众人。

黄疱疫传染快,但发病周期长,从感染到身死,最长会到一个月,最短也有二十天,所以暂时没有人死亡。

也因此,还没有人想要逃离出去找大夫,都在等药方。

而收到消息的太子根本没有药方。

他虽然派人去打探过,可是药方被容国皇室保存了起来,根本打探不到。

杨谙得知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让青州的人跑出来,不然一旦扩散开,这可是会灭国的。

想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被困死的几率才最低。

所以孔华给很多人写了信,乌先生也通知了自己的好友,都是德高望重,心怀百姓的先生。

所以在杨谙和皇帝商量着怎么控制好青州,不给人出来的时候,众多大臣就都来求见了。

连一向只教书育人,从不过问朝廷的祁先生都来了,这位可是当世大儒,门生众多,乌先生就是他的师弟。

杨谙不由得在心中责怪姜初无能,连消息都控制不住。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御书房内,众大臣都一起行礼,太子站在最前面。

“众卿平身。”

太子最先开口:“父皇,儿臣听说青州起来瘟疫,请父皇快派御医前往。”

皇帝还没开口,杨谙就冷哼道:“没想到太子对青州这偏远的地方也了如指掌。”

太子简直想不通这个外祖父脑袋里装的什么,这个时候还忙着挑拨离间。

“请父皇快点决断。”太子不理他,只看着皇帝。

皇帝道:“可是,据朕所知,这黄疱疫我们没有药方啊!”皇帝显然也知道了瘟疫是容国所害。

“正是没有,才更要派人去治疗,控制瘟疫,找到药方,不然等容国向其他地方投毒,我们岂不是一直束手无策。”太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