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追着反派跑,天道气的哇哇叫(172)+番外
这些年风调雨顺,其实桃源县这里的村民生活也还过的去。
姚县令私底下作奸犯科与京都高官勾结受贿,私纳和保管京官运送来的赃款,他不缺钱,也怕压迫太狠遭到反抗官位做不长久,面上做的是清官模样。
下面的地主也未敢越界过分收租,村民们受到的盘剥还算轻的。
但部分不代表所有,其他辖区的佃户受到的压迫与打压远远超出想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要经受来自财主和污吏折辱。
丰年尚且如此,若是遇到旱涝灾害的苦年,粮食价值水涨船高,这些佃户们的生活更加难熬。
也是这姚县令的事情闹的大了些,附近辖区的佃户看到了希望,逃出来暗中向钦差告发了当地的地主和县官。
而钦差又连夜向圣上修书禀报了这一内情,朝廷才会趁着战事未完之时,下发了政令,征收银钱当做军备、充盈国库,也能解了农民的疾苦。
游老爷很幸运,再一次赶在风口浪尖上与危险错开。
他主动交了地契,将库存的粮食全部捐出去,交给官府运送到前线战场。
可这样还不够,在见识到其他辖区的农民翻身,状告地主恶行。
并且捆绑着地主一大家子游街示众,砸臭鸡蛋烂菜叶子的时候,唯恐妻儿家人被波及到,游老爷连忙又向新县令递交了一部分银钱打点,将县城府邸充公,表明立场。
所幸,他们在桃溪村的宅院没被收缴,还是完好的。
如今没了丫鬟护院,从前的府邸交出去了,游老爷给了银子遣散了两个姨娘,要他们各自回家去,又接了老太太回乡下,虽然没了钱,但一家子人住着倒也热闹。
游夫人修养好后,心病没了,整个人轻快不少,院子里没了下人,也跟着薛婶子学起了打菜畦、磕磕绊绊的做起了各式的饭菜。
学好一样之后,便要拿出来给儿子和小翠尝一尝。
老太太住在翻修过的屋子里,平日里侍弄着花草,走动着晒晒暖阳,身边没了簇拥的丫鬟,倒也适应的不错。
日子便也这般顺畅的过下去。
只是农民翻身的这股风潮,还是吹到了桃源县,受到其他地区的鼓舞,曾经受过欺压的佃户也纷纷状告起了地主的罪行。
好在游夫人长居乡下,时常行善,风评不错,虽然有些无名的状告,但游老爷早先投诚投的干脆,花了些银子赔偿过去,竟也险险保住了自己。
他庆幸着自己的幸运,又舍得散尽钱财护着自己和家人性命,却不知道,这幸运的背后,还有游夫人私下里寻着农家人一户又一户说情求得的一份。
第157章 种田:糙汉长工暗地欺主(57)
天气转凉,树叶落尽,入冬了。
前线捷报频传,可如今还不清楚战事到底何时才能结束,征战沙场的将士也未有归期。
姚县令的事情总算有了结果,这案子牵扯太多,朝廷负责调查的官员顺藤摸瓜,抓住了不少结党营私的高官。
下狱的下狱,处斩的处斩,这事儿还牵扯到了二皇子。圣上震怒,将二皇子圈禁,储君之争的赢家暂时落在了太子一派。
此案还牵连到了数年前崔姓官员的灭门一案,当时只是草草了解,只说是遇上了强盗劫匪,如今重新翻案,才算是沉冤得雪。
姚县令那些暂时被扣留的妻妾侍从并未被波及,反而是受到了朝廷的宽宥,遣散了去,各自谋生。
但月娘为了求生,一头扎进牢狱里,没了这般的好运气。
她因盗窃原东家的贵重物品被关入牢狱,判了监禁刑罚。后又被桃溪村的村长检举声称她害死了其父王瘸子,证人便是王瘸子的亲儿子,月娘的亲弟弟王虎子。
现任县令是个有作为的,接手案子之后,经过一番审讯,便确定了此事的八成属实。
可石平至今下落不明,只有人证没有物证倒是个难题。
王虎子又是死者王瘸子的亲儿子,加之月娘与这父子二人嫌隙颇多,王瘸子又多次敲诈勒索月娘,光靠具有偏颇性的证词无法证实月娘的罪行,这事还未有定论。
虽然月娘暂时摆脱了被即刻处斩的命运,但如无意外,她终其一生,都要在牢狱中苟活到死了。
这事情传到游夫人耳中的时候,一家子正围坐在炉子旁揉面调馅料包包子,为年节做准备。
几人唏嘘着月娘的路走的太偏,手头上的动作未曾因这消息而停顿片刻。
薛婶子揉着面剂子,菉儿在一旁搅和一大盆肉馅,游夫人与老太太一起拿筷子取了肉馅来包,忙的不亦乐乎。
菉儿便是小翠,她本是乞丐,被人贩子卖到了桃源县,又恰巧被回府的游夫人买下,在游府养了几年,便带在身旁了。
她没有家人,年纪又小,即便拿了银钱被遣散了也没地方去。游夫人显然是思虑到了这一层,便和游老爷商议过后,打算收了小翠做义女。
能留下来,小翠自然高兴,当即灵慧的改口叫了爹娘。
游菉,是游夫人为小翠取的正名。这字仍带有翠色,却又多了些坚韧之意,刚好音韵上也承接了慕字。
菉,即荩草,是一种不惧环境野蛮生长的植物。
这几个月,游家也算是经历了大起大落,游夫人不渴求富贵,只期望一家子能平安顺遂的活下去。
有了新名字后,小翠一连高兴了好几天,逢人便说自己有了新名,要大家都叫她菉儿。
炉子里的炭火烧的噼里啪啦作响,游老爷穿着冬衣,夹杂着寒风揭开被帘,走进来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