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154)

作者: 向晚鲤鱼疯 阅读记录

“那是你的故乡吗?”林慎小心翼翼地问。

李明夷久久地远望,目光逐渐变得柔和,慢慢点了点头。

虽然地名已经变迁,但他核对过地图,他以前工作的医院,同时也是他意外坠楼的地点,就在邺城。

之前他还不放心卢家的情况,但林慎告诉他,在离开陈留之前,史朝义曾专程示意郭纳关照卢家,以感激李明夷对其弟弟的照拂。

陈留还在燕军管辖下,李明夷暂时不需要担忧她们的处境,所以这几天,他一直在想回到故乡看看。

重回现代的希望虽然渺茫,但在那里,或许还能找到一丝线索。

“好吧。”林慎理解地拍拍他的肩膀,“等战事平息,我再去邺城向你讨教。”

李明夷点点头,并没有多做解释。

现在战局逐渐被唐军扭转,不止林慎,关内的大部分百姓都以为这场如山倒来的叛乱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

夜深了,营帐中的灯火齐齐灭去。

视野黯淡下去,远方黑沉的天幕中隐约有星群烁动,即将离开天地的交线。

天宝十五年五月二十九,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一个夏天,郭子仪在河北嘉山大败史思明部。

据说,在压倒性的局面中,史思明本人都丢盔弃甲,一路赤脚跑回博陵,才勉强保住性命。

这个消息传到关内时,已经是六月伊始。

被这场胜利所鼓舞,亦感到一丝威胁的皇帝立刻下令潼关大军即日动身,东出抗燕。

六月四日,在铺天盖地的呐喊声中,哥舒翰被几人撑着扶上军马,举臂挥动潼关军旗。

猎猎的大风将旗帜吹得笔直,也吹刮过一张张热汗淋漓、情绪激昂的脸。

下一刻,收复洛阳的口号响彻整个潼关。

长达半年的等待之后,紧闭的潼关大门终于被一点一点拉开。

李明夷等人已经被请出军营,只能和夹道相送的当地百姓一起,竭力地远望浩浩汤汤东出的大军。

在潼关门口,被战马与士兵簇拥着的哥舒翰忽然停止前行,牵着缰绳慢慢向后看去。

熟悉的河山屹立在背后的千兵万马之后。

夹着沙土的长风吹红了他的双眼,也让一生顽强的将军落下热泪。

最后回望一眼长安的方向,哥舒翰豁然回首,举起长刀,领阵出征。

马蹄震震踏过潼关的大门。

脚下的土地亦随之震颤不已,响起欢呼。

“可惜我去不了。”说话的是刚刚下地不久的小兵丁顺,因为年纪太小,又大病初愈,他没有被允许随军出征。

他掂着脚尖,竭力想要看清远远离去的军队,声音不觉兴奋起来:“将军一定能打胜仗回来吧?”

“当然了!”身旁有人兴高采烈地接话,“那可是哥舒将军啊。”

丁顺嘿嘿笑了笑,小声地补了句:“田将军也很厉害的。”

一片喜气洋洋的欢送声中,李明夷独自离开人群。

回到驿站,他收拾好行李,拿起田良丘给的通关公验,准备前往那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邺城。

那里会有一切的答案吗?

第67章 鱼刺卡喉

在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下,从潼关去往邺城最便捷的路线是先向东到河南地区,再横跨黄河北上。

但这刚好和安禄山铺设的兵线重叠,大部分路途皆被燕兵把守。且潼关至洛阳等地即将交火,危险非常。所以李明夷并没有选择这个路线,而是打算先行渡河北上,再沿相对平稳的北岸向东赶往邺城。

谢望和林慎要回陈留,便无须渡河,直接南下绕路而行。

因此,虽然目的地只隔了一道黄河,三人并未同行,就在潼关分别。

船桨分拨开荡漾的河波,远方险峻的潼关逐渐被河面的水雾吞没,传闻中坚不可摧的天下第一关就此消失在视野中。

整整一天都蹲在强烈摇晃的船只上,抵达北岸的时候,李明夷的头都要被甩晕了。

俯身休息片刻,再起身看去,正是斜阳日暮。

有三两的孩童在口岸边追着蜻蜓,许是听见了大人的呼喊,小家伙们赶紧把挽起的裤脚放下,沐着霞光往家里跑去。

远远地,村庄升起炊烟。

这个靠近潼关的口岸还未曾被燕帝国侵占,宁静安然的场景,不由让李明夷想起一年前的陈留。

那个小大人似的姑娘和他说,你一定要成为最了不起的医生。

当时两人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几个月后,一场巨变席卷了整个国家,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在溃散的命运中继续向前。

和暖的晚风拂过面颊,已经长到颈窝的发尾被吹散开。李明夷收起眺望的视线,背着行囊继续向东。

越往东行,一路所见越发萧条。到了邺城城门,大路上几乎已经荒无人烟。曾经繁荣的市集关停了大半,不知谁家的幌子横倒在街口,脏污的布面上依稀布着血迹。

这里曾经沦为燕土,后来又被郭子仪收复,可短暂的和平尚不足以抚平鲜血流淌过的伤痛。

经过好几日的跋涉,李明夷本打算先找个酒家歇下,但一问价钱,马上就被劝退了。

“郎君,不是我们坐地起价,只是这世道您也知道,一斗米都要好几百文,连我自个儿都三个月未见工钱了。”伙计把帕子往肩头一搭,索性闲着也是闲着,长吁短叹地和他抱怨起来。

“听说潼关丢了,连皇帝都跑了,看来这天就要变咯。”

自从离开军营,前线的消息就很难打听到了。哥舒翰出兵后的半个月,李明夷才在路途上的某个药市听到潼关军在函谷关战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