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190)

作者: 向晚鲤鱼疯 阅读记录

李明夷给马和递去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向外道:“请问阁下何人?”

“你少装蒜!再不开门,里头的人全部处死!”

轰的一声,门被什么重重砸了一下。

马和的腿不由抖了抖,小声道:“我们还是开门吧。”

李明夷向后瞟着,见小哑巴大概已经把人带出视线,这才抽出门栓。正打算磨蹭开门,便听得一道熟悉的沉稳声音将那人砸门的动作喝住。

“退下。”

那人果然不敢再造次。

兵甲碰撞出冰冷的声响,有谁踏着肃杀的步伐靠近。

“先生不必戒备。”只露出一隙光亮的门缝中,一只冰冷的浅色瞳孔凝视过来。

“我并非为追究而来。”

第80章 安禄山之疾

这人马和是没见过的,但从那双眼睛不难判断是边地少族。他抬着眼皮朝外觑了一眼,又把目光转向旁边,小声地问:“你认识?”

认识倒是认识,但绝算不上朋友。

李明夷示意他噤声,试探地询问:“既然如此,请问阁下所来究竟为了何事?”

那道冷彻的视线往深一凝,似乎已经看穿医署里藏着的秘密。对方很快回转目光,看上去对里面的人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只是想请先生帮一个小忙。”他徐徐又补了一句,“只要你能做到,既往之事我便一概不予追究,邺城的义军我也可以放过。”

这个条件开得倒很值得考虑。

马和在一旁使劲挤眉弄眼——这一听就骗人的鬼话,还能有谁比他更懂骗子吗?

李明夷思忖片刻,还是抽出门栓,将门推开。

扑朔的风卷着落叶一下子涌进,站在风口里的青年燕将金刀立马,身后跟着十数表情肃杀的曳落河士兵。

一见这场面,马和登时脚底一软,暗道一句命不久矣。可对方却压根没看他一眼,表情反倒露出几分欣赏:“听闻我们的勇士在这里兵败数回,郎君果然好胆识。”

这话既是恭维,同时很有威胁的意味。

李明夷自认不擅长口舌之争,也实在没有闲聊的心情,索性直言:“阁下需要什么,但请直说。”

对方这才迟迟地瞟了眼一旁身穿道袍,衣服上又不伦不类贴了个福字的马和,像是在考虑什么,半晌才道:“还是路上再谈吧。”

农历九月末正是黄河秋汛最凶险的时节,从邺城渡河往南,一路俱是颠簸。搅着泥沙的浑黄河水一阵阵地扑上甲板,接天的巨浪险些吞没船只,整个黄河道上几乎不可见普通的渡船,偶尔来往的也只有一搜搜风帆笔直的军船。

午后登门造访的正是史思明长子,其部少主人史朝义。

一开始,李明夷只以为对方是有医疗上的需求,可听到路上两字,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

邺城已经沦为燕土,黄河两岸的交通要塞都被史思明部把持,义军对他们而言已是笼中老鼠。不管怎么说,河北义军于李明夷曾有救命之恩,即便以身犯险,这笔账也该还上。

临行前,他把医署和一应银款全部托付给马和。对方竟没有立时奔向银箱,反倒抹了两把眼泪,做出一脸生死诀别的表情。

李明夷忍俊不禁:“我是去出诊,又不是秋后问斩,道长哭什么?”

马和实在看不出他是在玩笑还是认真,趁着史朝义不注意悄声道:“我刚偷偷替你算了一卦,乃是大凶之象。只怕这一回是劫波重重,郎君自己当心吧。”

“此命由我不由天,信天难,信己易。”李明夷轻描淡写地将对方的话复述出来,徐徐展唇,“不去怎么知道前路如何?”

马和看着他,半晌忽然笑起来:“也罢,这才是马某认识那个李郎。”

交代完家事,带上全套器械,李明夷跟随史朝义一行来到渡口出发。

这回可真是实实在在上了贼船。

到了这会,史朝义才将此行的始末托出:“实不相瞒,陛下眼疾越发严重,所以饬令举国寻找良医,务必为其重复光明。”

说到此处,他顿了一顿,意味深长地添了一句:“尤其是王焘公的弟子。”

听到这里,李明夷差不多也能猜出大半原委了。

王焘是医学史上出名的全能大家,但最让其身负盛名的一点,还是作为开山鼻祖开创了金针拨障术这种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

白内障是眼科致盲排行榜的第一杀手,安禄山搜罗王焘的弟子,很可能是罹患此病,并寄望于针拨术改善视力。

这种金针拨障术,实际上就是利用金针刺入眼球,破坏其中的晶状体结构,将里面浑浊的物质拨离视轴。

操作虽然听起来粗暴恐怖,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也不算少数,但对于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而言,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视力水平。所以在唐朝这种手术十分流行,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曾专门著诗记载。

到了二十世纪,金针拨障术已经被完善为一种局麻下的清洁术式,其生命力一度延续至八九十年代。直至人工晶体普及和超声技术崛起,白内障手术有了更安全、疗效更高的方案,这种传承了千年的术式才终于离开了手术室的舞台。

而现在,既没有可以移植的人工晶体材料,也没有优越的超声或激光技术,白内障手术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因此,即便是王焘本人也曾一再强调金针拨障术的风险,只将其用于严重的白内障病人,绝不允许弟子滥加施用。

李明夷记得在潼关时,军医长赵良行就曾问过他是否擅长这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