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205)
史朝义将佩刀解下,十分有礼有节地放在案旁,屈膝坐了下来。
客人已经摆出诚恳的姿态,李明夷也不打算直接撵人,索性听听此人又有什么说法。
夜色已深,史朝义也省却寒暄,道了句叨扰,便开门见山亮明来意。
“先生曾极力劝阻陛下治疗眼疾,义敬重先生为医之道,未曾勉强。而今阁下却反口答应施治,至少该给我一个交代。”
这是来跟他讨账了。
李明夷直言:“任何手术都有利弊,作为医者也只能向病人建议,不能替他们决定。”
话是大实话,但未必是对方想听的。
“此言差矣。”史朝义抬额看着他,“人之双目已盲,即便令其复明,也无益于疾病。救其眼疾等于杀其身躯,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对方漏夜来访,竟然是准备正儿八经地和他讨论治疗方案。
被外行卖弄到脸上对于任何医生都是相当冒犯的一件事。李明夷眉头往下压了压,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很简单。”史朝义微微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我认为,既然这双眼救了无用,不如让它瞎死。若我为医,我会去除病患身上的腐肉,锻炼他的四肢,让耳朵代替眼睛主观八方。”
李明夷想起之前在九门的见闻。
史朝义一贯主张对中原文化学以致用,听起来其本人对医术也有几分研究。然而这番言词之下,明显还有更深的隐喻。
——在他看来,大燕就是亟待治疗的病人。已经丧失理智、暴戾无度的安禄山无异于一双盲目,而谁是取而代之的耳朵不言而喻。
对于曾经失去母亲的史朝义而言,李唐王朝早已不值得信任。但也因此,他比出身中层的安禄山更加能体会普通人的处境,对其以暴治国的手腕同样不感到满意。
尽管言辞隐晦,他并没有像严庄一样伪饰目的。史朝义表面探讨疾病,实则是暗示放弃治疗安禄山,如果能协助他的大业就更好不过。
而他开出的条件,李明夷此前已经在九门听过一次。
这位年轻的突厥小将,胸怀远不止于做一地方霸主,且自信可以比现在的燕皇做得更好、更令人信服。
不得不承认,相比于暴虐荒淫的安禄山,追求仁治的史朝义简直可以称得上正人君子。
李明夷抬眸看向对方。
那冰冷、深邃的眼瞳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意志,并试图以此说服他站到自己的阵营。
“将军还是不要做医生比较好。”李明夷只是道,“人体可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听话的。”
听出他的拒绝,史朝义也没有多加纠缠,径直起身:“那我就等着看看,你所谓手术能否化腐朽为神奇。”
他提起腰刀,告辞而去。
李明夷不置可否地收回目光。
和燕中央脱节许久的史思明部显然没有严庄那么冒进,史朝义此次行动更多是为了及时应对国都中随时可能产生的巨变,对他们父子而言,未来还会有更好的时机。
然而,这位年轻气盛的小将军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一具行将就木的病躯,不管如何取舍,死亡只是早晚的问题。
史朝义或许比安禄山更能胜任领袖的位置,可惜仅凭他个人的意志不足以改变其父乃至整个燕王朝的行事主义,更无法弥补这场动乱带来的疮痍。
“李兄,我回来了。”
伴着一阵疲倦的脚步声,被严庄刻意打发走的林慎终于打着呵欠迟迟归来。
明天还有一场攸关上千性命的手术,两人都很清楚它的重要性,也就不再闲谈,各自在重重的思索中睡去。
初四清晨,足有两百来斤的安禄山被自己的心腹近侍抬进手术室中。那重量级的身躯一压下去,整个手术台面都往下陷了一截。
尽管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看到那张肿胀、膨大的脸盘时,林慎的拳头还是忍不住地握紧了。
手术室的四墙都被近侍占据。
仰赖安禄山而活的侍从们,脸上写满了威胁和戒备,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中央的手术台,似乎随时准备提着刀斧砍杀上去,保护自己的主子和前途。
被四面八方的视线环绕,林慎不甚自在地抬起手,将充斥着甜油的面罩盖上安禄山肥硕的面孔。
随着古怪的甜腻味道弥散出来,那双充满暴戾的白色眼瞳终于慢慢闭上。
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既然已经决定手术,作为医生,他必须心无旁骛地把所有精力投入进去。
林慎用力睁闭双眼,给自己打起精神后,向李明夷投去一个准备就绪的眼神。
大半张脸被口罩遮盖,李明夷看上去倒和往常没有两样,依旧保持着冷静而理性的目光。
除了过分拥挤的手术室,和平时微有差别的是,一个金属的盆器被厚冰包裹,手术中摘除晶状体需要的几个小型器械都被放置在其中降温。
高血糖带来的血管改变会大大减缓人体修复伤口的能力,对糖尿病病人的手术需要更慎重的考量,这也是一开始李明夷拒绝手术的原因之一。
术前任何细节都可能是失败的伏笔,作为主刀,李明夷决不允许自己因为病人的身份而回避问题。
囊内摘除已经是这个时代可以达到的最先进的术式。
术式不能改进,那就只能从摘除的操作入手。
利用超低温冷冻晶核,让其黏着在器械头端,这是现代手术取出病灶常用的手法之一。虽然不可能达到同样的低温,但在机械手法取出的前提下,稍微冷冻器械,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