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212)
须知当初河北一战,同样是对战李光弼,史思明部在常山九门的消耗战期间始终占着上风,直至郭子仪以全部兵力神速支援,两军最终才在嘉山分出胜负。整场对决横跨春夏,过程中输赢一度对换。
而这一回,李光弼不仅赢了,还赢得彻底、神速。
这一战绝不仅仅是为了捍卫太原。
去年此时,郭子仪在背都山一战,如春雷一响,终结凛冬。
新一年的春日,同样在山西战场,李光弼以太原会战的绝对胜利,再次向天下昭告出唐军坚定的决心。
终局未决,言败尚早,无惧再比高低。
而或许李光弼自己没有也不及料到的是,这一战的结果影响的远不只是友军的士气,提前收到战报的严庄也敏锐地嗅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燕阵营中,安禄山垂垂病危,史思明元气大伤,阿史那从礼还在漠北牧羊。
这简直是上天为他打造的时机。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领了十万大军的史思明不仅没攻下太原,还被打得节节败退,只得狼狈断尾求生?
李明夷收回震动的目光,转眸瞥向压不住笑意的严庄。
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藏在狼营中的老狐狸也忍不住露出了爪牙。
这场各方势力交错造就的绝佳机会,的确让他一步登天地获得了至高的权力。擅长谋心的严庄也被野心驾驭着,走出了棋行险招的一步。
可他没有或不愿深想的是,一路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的各路燕将,岂会心甘情愿让他一个动嘴皮子的文官窃取胜利?
乱世之中,刀枪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夹着冰雪的微风拂动柳枝,一抹黑色的剪影从眼前闪掠。
李明夷回头望去。
一只燕子在低空舒展着羽翅,乘着即将北归的暖流,一掠滑向明光初现的天际。
春天就要到了。
*
行宫中,一场浩大的法事正在僧人们庄严的诵经声中进行。
已经登临帝王的安庆绪,沉浸在周围或真或假的悲声痛哭中,跪在自己父亲的灵柩前垂泪不已。
“陛下切莫悲痛伤身。”
随着徐疾的脚步声靠近,出现在他身后的年轻燕将解下刀甲,靠后一步地跪在新皇的背后。
“先帝身前已命父亲在河北秘密修筑陵寝,选址可北望范阳、揽视中原。先帝他老人家虽龙驭归天,可今我大燕已立鼎天下,只差一步便能完成先皇的大业。陛下更当振作精神,与族人们共谋宏图。”
这番带着安慰的鼓励却并没有让安庆绪振奋几分,那肖似安禄山的面容上慢慢露出一抹不应有的颓丧。
对方的言外之意,他并非听不懂。
可现在燕廷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已经被严庄独揽,他这个皇帝除了哀痛也没有其他事可以做。
安庆绪只能偷偷借着该哭的场合落泪。
平庸固然不是过错,可当庸才被暴露在人人瞩目的位置上,那滋味才叫万箭穿心的难过。
意识到对方还在等他发话,他深吸一口气,尽力以一个皇帝该有的威严开口:“朕知道了。史卿还有别的事要奏么?”
身后默然片刻,接着才听见对方继续以严肃的口吻重新说起刚才的话题:“如今陵寝已成,父亲也将撤兵回到河北,所以特遣令官告悉臣此事,也想向陛下请示,是否将先皇的灵柩归于陵寝?”
听到此处,安庆绪茫然地抬头望了一眼。
或许是怕他这个儿子谋反,陵寝的事他的父皇甚至没有向他提过一句,史朝义口中的说辞是真是假他也无力分辨。况且这种事情,原本是该严庄过问的。
“你去问……”话一开口,安庆绪便自己打住了。
他是迟钝,史朝义却肯定不傻,冒着得罪严庄的风险直接来启禀他这个傀儡皇帝,显然是判断出严庄不会同意。
年轻的燕皇回首北望。
洛阳冬雪已化,不知范阳是何光景。
他极力远眺,却被森严的宫门、重重的人影拦住了目光。
“你父亲居河北已久,想必挑的是个风水宝地。”良久,安庆绪终于下定决心一般开口,“十二便是先皇的头七,朕命你亲自在葬仪后运送灵柩归寝,不得有任何闪失。”
史朝义立刻禀拳:“臣必不辱使命。”
皇帝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气。
简单的一出对话结束,枯燥的诵经声再次充斥在灵堂里。提着刀走出门的时候,史朝义的脚步忽然顿住。
“既见是已,皆,皆大欢喜,得未曾有……”①
一个大腹便便的和尚,正埋头坐在众僧边上一同念着《法华经》,声音似有些耳熟。别人诵半句,他也跟半句,听着磕磕绊绊的,实在让人皱眉。
史朝义垂眸瞟了一眼。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②
像是学堂打盹被抓住的生徒,被他这么一盯,那和尚马上扬高音量,语气顿挫地朗诵起来。
半晌,史朝义挪开了目光,径直踏步而去。
行宫的另一扇侧门前,刚刚被押回的李明夷也隐隐听闻着远方的诵经声。
不知是否是心有不安,这段时间严庄请了大量的僧人为死于非命的安禄山超度。然而即便如此,一些鬼神之言仍甚嚣尘上地流传在整个洛阳城中。
有说安禄山怨气不散,也有说见过他阴魂,还说他领了无数小鬼站在城门的。流言传得煞有介事,就连被软禁的李明夷也在守卫的闲谈中有所耳闻。
经历过穿越时空,他倒不敢断言世界上没有超自然的事,但只要想象一下安禄山生前的体格,很难不怀疑流言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