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秦唐之好(13)+番外

“赵王简直一派胡言,我们何时派兵去攻打邯郸了?”

“赵王莫不是在挑衅我大秦?”

秦王虽因赵王的语气而恼火,却不觉得赵王会拿这么大的事开玩笑。

一番探查之下,秦国君臣这才得知,的确有一支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大军出现在了邯郸附近。

有人嘲讽道:“这赵王也真是不知所谓,都让人打到家门口了,这才发现敌人的踪迹。更离谱的是,他连自己的敌人究竟是谁都没弄明白!”

还没等秦国君臣讨论好该如何回复这封离谱的国书,赵王的第二封加急信就送到了。

信中,赵王的态度与上一封信的态度截然相反,似乎在竭力讨好秦王。

他在这封书信中说,他愿以秦赵接壤的十座城池,换得秦国退兵。

秦国君臣:“!!!”

秦王政:“此事寡人允了!派人去问问,赵王何时把城池奉上?”

天下竟还有这种好事,让他白得十座城池!多犹豫须臾,他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野心!

秦国大臣努力维持着最后的理智:“王上,赵王还要求退兵……”

若真是他们派出去的军队也就罢了,问题不是啊,他们可指挥不动那支军队。

秦王眉都不抬一下:“先让赵王把承诺的城池给寡人。”

是赵王自己错把攻打邯郸的军队当成秦军,要死要活给秦王献上城池的。

即便之后赵王发现他搞错了,打他的其实不是秦军,秦王也不会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再吐出来!

第007章

姚贾被秦王政派去赵国商议献城之事,蒙武则奉命整顿军队,准备去接手赵国的城池。

姚贾曾多次出使六国,阻挠其合纵抗秦之举,他的能力,秦王很是放心。

他此番前去赵国,除了与赵王偃敲定献城细节之外,还有一项隐秘的任务,便是摸清那支攻打赵国的军队的底细。

那支军队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赵国,赵王又为何会笃定那支军队是秦军?这些都是秦王想要知道的。

因着赵国主动献城一事,连日以来笼罩在咸阳上空的阴霾,总算是散去了些许。

诸位秦国大臣们心想着,秦王甫一亲政,便逢赵王献城,这也算是个好兆头。

名义上,秦王尚未及冠,还未到亲政的时候。可如今,面对实权在握,杀伐决断的秦王,谁又敢说他不该亲政?谁又能去劝他将执政大权还给诸位大臣?

秦国的大臣们,都已默认了秦王提前亲政这一事实。

秦王政在嫪毐之乱中展现出了他的铁腕手段,有这样一位秦王,对他们秦国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

……

姚贾与蒙武出发当日,秦王亲自为他们送行。这等殊荣,既显示了秦王对姚、蒙二人的看重,也表现了他对赵王献城一事的重视。

姚贾带着他的使团团队一路东出,向着赵都邯郸所在的方向迈进。

此时,赵王偃都快哭出来了。

自那日邯郸之战后,李令月问赵王要走了许多粮草,几乎把邯郸储存的粮食都给掏空了。

赵王偃想着,他们这下可以撤军了吧?

谁知,李令月以大军连番作战,疲惫不堪为由,直接在距离邯郸不远处扎营。

对于李令月的话,赵王偃是一个字都不信。

这支秦军明明就只跟他们赵军打了一仗,还轻松获胜了,连番作战个鬼哦!

赵王怀疑,他们想要修整是假,随时准备杀个回马枪才是真。

李令月的大军驻扎在邯郸城外的日子里,赵王偃晚上连觉都睡不踏实,就怕哪一日醒来,听说邯郸又被“秦军”给围了。

对此,李令月毫无愧疚,她明明是实话实说,赵王不信,偏要东想西想,怪谁呢?

这些日子,赵王过得有多忐忑,李令月等人过得就有多滋润。

粮食不够了?找赵王要!有什么需求?找赵王说!

赵王都快成了他们的万能管家了。

日子过得虽然还算舒坦,李令月一行人与当地土著的交流沟通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也让他们始终无法融入这个时代之中。

每当看着周围赵人们穿着旧时的衣衫,操着一口他们完全听不懂的古话时,李令月等人就会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是局外人,他们正处于一个陌生的时空。

眼看着系统上的积分因为翻译而一日日减少,李令月觉得,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想要赚取积分,他们首先得融入这个时空,能够跟这个时空的人进行正常交流。

于是,李令月一声令下,她的亲兵们全部都开始学起了赵国语。

至于吐蕃降军,他们中许多人连大唐语言都不会说呢,只好先跟着他们的将领学习大唐语言。

一场轰轰烈烈的外语学习行动在唐军之中蔓延开来,让将士们苦不堪言。

除了少数极有语言天赋的人之外,绝大部分人捧着搜罗来的赵国书籍,双眼无神,像是在看天书。

先秦的文字又难又繁琐,他们究竟是造了什么孽啊,居然要来学习先秦语言。

唐军学习赵国语的进度十分缓慢,杜从约见状,向李令月建议道:“赵国语与咱们大唐官话相差实在太大,便是我和阿绰,都学得十分吃力,别提其他人了。”

房绰在一旁跟着点头:“听闻秦国语与咱们大唐官话口音相似,我曾试着跟一名路过的秦国商人交谈,发现他说的话,我能听懂四五成。如果我们改学秦国语,想来能够轻松一些。”

“而且,我们不知要在此间停留多久——这战国末世,即将迎来终结。日后数十年,将是秦的天下。学习秦语,用处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