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月用手指敲击着桌面:“如果四大尚族愿意好好谈,孤可以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接下来孤要在吐蕃发展一些产业,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有优先经营这些产业的资格。再比如,孤可以每年给他们一些大唐太学的入学资格,他们可以派遣家族中的子弟到我大唐进学。若他们能够通过我大唐的科举考试,便可在我大唐为官,亦可选择在毕业之后回到吐蕃,进入吐蕃都护府。”
“条件是可以谈的,孤可以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以此来弥补他们的损失。但孤的底线不会变,农奴制一定要废黜!日后,吐蕃地区的民众,不再是贵族们的私人奴隶,而是我大唐的子民!若旧贵族需要让普通民众为他们做工,可以采用雇佣的形式,给他们结算工钱。”
“孤要将整个吐蕃地区的民众都调动起来,让他们为我大唐创造价值,也为他们自身创造价值,而不是仅仅只为几个贵族服务,你明白么?”
赤玛伦听着李令月的话,逐渐理解了李令月的用意。
李令月这般维护吐蕃那些身份低微的农奴,并不仅仅是出自一片善心,更是要将那些农奴变成大唐的百姓,让那些农奴心向大唐。
如今吐蕃的土地上,只有不到一成的是贵族,超过九成的人都是农奴。如果李令月能够将这些“吐蕃贵族们私有的农奴”,变成“大唐的农奴”,那么大唐就成了吐蕃地区最大的奴隶主,大唐也能够借此机会真正巩固他们在吐蕃地区的统治。
当李令月听到赤玛伦心中的想法后,感到有些头疼:“我可没打算取代这些吐蕃贵族,做什么奴隶主啊……算了,等到新法在吐蕃地区实行一阵子,你就明白了。”
赤玛伦虽然聪慧,但她从来不曾踏出过吐蕃半步。她的所思所想,都脱离不了她自身的局限性。虽然赤玛伦会努力去执行李令月的命令,但有时候,她无法领会到李令月这么做的真正用意。
李令月并没有太过苛责赤玛伦,毕竟赤玛伦才刚刚开始接手吐蕃大大小小的政务。她能够顺利地将李令月的意志贯彻下去,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更多的东西,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李令月会亲自教给她。
等到赤玛伦消化了李令月给出的信息后,李令月又向赤玛伦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除了奴隶制改革之外,孤还打算在吐蕃地区推行土地改革。率先向我大唐投诚的部族,可以得到一定的爵位,爵位越高,他们就能保有越多的土地。如果他们实际拥有的土地,比他们理法上应该拥有的土地多,那么,他们必须交出多余的土地。”
“另外,这爵位并非世袭罔替的。朝廷对各大尚族的优容只限于识时务的第一代,从下一代开始,如果不能立下大功,各大尚族就要降等袭爵。”
赤玛伦顺着李令月的话思考了一番,她意识到,在种种限制之下,各大尚族手中的权柄会越来越小。
除非家族中的子弟能够持续为朝廷立功,否则,恐怕过个几代,四大尚族就会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这项政策对于朝廷而言,当然是极好的,对于吐蕃都护而言,也是极好的。可对于几大尚族而言,就不那么友好了。
李令月选择这会儿在吐蕃推行土地改革,也有她的思量。
针对大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濒临崩溃的局面,武皇和李令月制定了土地改革规划政策。
只是,因着一系列的变故,这土地改革政策至今都没有真正推行下去。
——李令月“失踪”的那些日子,武皇求稳,李令月回来之后,又要待产。
土地改革一事兹事体大,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一步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武皇和李令月不得不暂时将这件事延后,等待最佳时机。
这回,李令月将吐蕃打了下来,她在更改吐蕃律法和各项制度的同时,正好在吐蕃试着推行大唐的土地新法。
若有问题,李令月可以记录下来,等她回到长安的时候,向武皇反馈。若没有问题,等到她返回长安的时候,土地改革之事,也该筹备起来了。
赤玛伦对李令月道:“站在尚族的立场上,即使是向您投诚,他们也得不到太多的好处。他们非但会失去他们的奴仆,他们还会失去他们的土地。看起来,您给的好处,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损失。恐怕他们不会同意您的改革方案。”
“不同意就不同意吧。”李令月道:“孤不是在跟他们做生意,如果他们非得敬酒不吃吃罚酒,孤的大军还在吐蕃边境处候着呢!”
李令月拥有那样的“神器”,又有着诸多诡异莫测的手段。
赤玛伦毫不怀疑,如果四大尚族要跟李令月顽抗到底,她会直接派军队踏平吐蕃。
和谈,一定要和谈!
别的家族她管不到,但她所在的没庐氏家族,必须紧跟李令月和朝廷的步伐。
答应李令月的要求,在短时间内,他们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至少他们还能得到来自朝廷的补偿,要是不答应,他们就只能步吐蕃王室的后尘!
哪怕是出于维护家族利益的目的,赤玛伦也必须让没庐氏家族站在她这一边。
更何况,现在,她还是吐蕃都护。如果她以都护身份发出去的新政策,连她的家族都不肯支持,那她这吐蕃代理都护的位置恐怕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