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那韩公子非与老爷同拜在荀子门下,自有一份师兄弟情分,二则韩公子非也与老爷一样,身边无人相助,三则韩公子非也是法家之人,听说他曾上书劝韩王行变法之事,对于如何变法,想来心中应很有章程。”
那书童口齿极为伶俐,对着李斯侃侃而谈:“既如此,若让韩公子非来帮老爷,定能为老爷减轻一部分重担。他虽有可能会分走一部分功劳,但也能为老爷分走相当一部分风险和压力。况且,如今满朝皆知,这变法一事是老爷开的头,若变法成功,老爷自当居首功,这是谁也抢不走的。”
李斯细细一想,觉得书童说得有道理,便问:“这话是你想出来的,还是王上的意思?”
“小的曾受王上恩惠,如今又在老爷身边当差,自然盼着王上与老爷都能如意。王上既然专程派人将韩公子非接入秦国,必是想用他的。只是韩公子非一心存韩,王上不知该将他用在何处趁手。老爷若能劝说韩公子非与您一起主持变法之事,非但能加快变法进展,也是为王上解决了一桩难题。届时,王上定会更加看重老爷。”
“此话在理。只是,那韩非就是个认死理的犟驴,且其理念与商君相似,认为应当以重法治国,与此次秦王的变法理念背道而驰。”李斯喃喃道。
李斯若要劝说韩非加入此次的秦国变法一事,该如何让韩非好生为秦国干活呢?
李斯自个儿在琢磨了一宿,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第二日,便登了韩非的门。
彼时,韩非正坐在小院之中,翻看秦法典籍。
“你,你怎么,来,来了?”
韩非在看到李斯之后,态度颇为冷淡。显然,他对李斯可没什么“师兄弟情”。
从前二人同拜在荀子门下时,韩非是韩公子,李斯只是一介寻常士子,韩非的地位自然高于李斯。
可如今,李斯已是秦王倚重的变法重臣,韩非在秦国却身份颇为尴尬。
他们二人身份已然有了极大的转变,韩非对李斯却依旧态度不改,这也让李斯心中略有不虞。
但李斯没有将自己的心绪表现出来,他是个聪明人,向来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
况且,韩非就是这么个臭脾气,对着谁都这样,也不单单是对李斯如此。哪怕他在秦王面前,表现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么一想,李斯心中便痛快了不少。
只见李斯脸上堆满了笑容,对着韩非道:“韩兄大才!整日在小院中蹉跎,岂非委屈了?斯虽不才,眼下在王上面前还说得上几句话。如今斯有一计,可令韩兄得到王上的看重!”
第034章
韩非闻言,望向李斯的目光中这才带了几分热络。
“你,你能,能让王上,重用我?”
自打与小张良敲定了入秦以来的计划后,韩非便一直盼着能够在秦国一展宏图,既可实现他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可在秦王面前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好劝说秦王不要对韩国动手。
可韩非的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
秦王虽肯定了韩非的才干,但他给韩非安排的几个官职,都不怎么适合韩非。
至今为止,韩非仍然表现平平,这与韩非的期盼落差太大,让他颇感沮丧。
“自然。”李斯热情地拍了拍韩非的肩:“你我同出一门,又都秉承法家思想,如今同在秦国为官,正该勠力同心,争取在秦国尽快站稳脚跟。”
他说得情真意切,韩非不免为先前对他的怠慢而惭愧。
李斯又道:“韩兄可知,眼下王上最看重的是何事?”
韩非想了想,不确定地开口道:“变法?”
“不错,正是变法。王上任命斯为左庶长,给予斯诸多便利,就是为了让斯为他行变法之事。可变法一事兹事体大,斯一人终究独木难支,正需要韩兄这样的大才鼎力相助。”
一说起此事,韩非就不由来气。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韩非就是因为自觉与李斯理念不合,才对李斯这般冷淡的。
这年头,若是政见不同,即使是亲戚之间,亦能形同陌路,何况他们只是师兄弟?
当下,韩非便恶狠狠地瞪向了李斯,出言斥责他:“人之初,性本恶。唯有,唯有重法,方能抑制,抑制人之恶。你非但不思量……加重刑罚,反而劝着,劝着王上放宽……放宽限制,你简直是在纵容……纵容黔首作恶!”
一段话,韩非说得磕磕巴巴,极没有气势,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都在这段话里头了。
在韩非看来,黔首懂什么呢?唯有重刑,方能遏制住犯罪的风气,逼迫他们向善,让国家变得井然有序。在这方面,韩非与商鞅观点极为相似。
李斯闻言,在心底叹了口气。
这法,难道是李斯自己想变的吗?还不是秦王想变!
在秦王的极力坚持之下,哪怕李斯不信奉新法,也只能尽可能把新法的诸多好处给掰扯出来,而后拿着这些东西去说服众人。
李斯不是不在乎自己的学说,他不过是识时务罢了。
“劝导秦王宽容待人,让秦王变成一个‘仁君’,难道不好吗?韩兄事秦的最终目的,是存韩。若是韩兄能够助秦国完成变法,彻底改善秦王对外的形象,这对于韩国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