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夺姝色(重生)(144)
“知我者
,窈窈也,”许久,他长叹一声,好似在将过去所有悲怆消沉的情绪尽数吐露,语气随即变得释然和珍重,“但我的心愿,依然不止这些。”
话至此处,他却骤然止住了,仿佛用尽了很大的意志力才克制住自己没有再说下去。
可姜清窈却隐约懂了他的意思,心中登时涌动起了热流,甜蜜、忐忑、憧憬、不安相互糅合。
“窈窈,我之所以瞒你,是因为我怕以你的性子,会想着如何替我周全,将应得的一切还给我,可这样做势必会与太子的意图背道而驰,我不愿看你身陷险境,”谢怀琤松开她,低头看着她的眼睛,“只要你平安,我便是一辈子守着这个秘密又如何?”
“可我现在改变主意了,”他低声道,“我不会眼睁睁放你独自一人去面对那些不确定的风波。窈窈,让我们共同保守着这个秘密吧。”
“在太子面前,我不会露出任何破绽,我会让他以为,谢怀琤得知现状,自知无力抗衡,因此只会接受这一切。”
姜清窈心头一热,说道:“那么,我会让太子以为,我对他救了我之事深信不疑,从此对他感激不尽,愈发注重维系与他的表兄妹之情。”
两人相互注视着,唇角不约而同露出一抹淡淡而会意的笑。
“答应我,这将是最后一件你主动瞒着我的事情,”姜清窈揪住他的衣袖,微微使了些力,“以后,你要时时刻刻想起,我在你的身边。即便是困境,即便很艰难,也不许你独自承受。”
“好不好?”她问。
心尖软得一塌糊涂,如同裹上了一层又一层蜜糖,浓稠得难以化开。谢怀琤喉头酸楚,柔声道:“好。我答应你。”
即便往后的路途险象环生,荆棘遍布,他也不会再松开她的手。
月色朦胧,两人相偎依着不愿分开。少女发簪上的明珠泛着柔和却又不容忽视的光华,便如他们心中的念想一般,虽处暗室,却注定不会熄灭。
*
草长莺飞,春意软浓。
许是春光和煦,皇帝的心情亦很不错。虽非年节,他却破例吩咐办了场宫中家宴。宫中众人许久未聚在一处,加之这些时日又发生了不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再度围坐在正华殿内时,所有人的神情都变得若有所思。
帝后分坐上首,其余人则按着品级和序齿坐在下首。
姜清窈抬头看去,众妃嫔的头一位依然是贵妃,只是今日的她虽盛装打扮,却俨然没了从前的气度,而显得心神不宁。
而另一侧的六皇子,则如霜打的叶子一般,无精打采地坐在最末,再也不敢像除夕时擅自恃宠而骄,抢占了原本属于谢怀琤的位置。
看来,谢怀琤重得皇帝欢心,这母子二人则黯然失色了许多。
她没有去看谢怀琤,而是克制地收敛目光,只静静盯着自己面前的桌案。上首,皇帝笑着饮了几杯酒,道:“朕前几日同皇后商议了今春的南巡之事,正好今日家宴,便一并告诉你们。”
他放下酒盏,道:“朕打算下月启程,沿江南水路而下,考察沿岸民情民意,暗访官员治理之状。江南水患刚刚平息,生民受苦,虽有朝廷抚恤,却不能止于此。朕实在放心不下那里的河工水利,一定要亲自前去阅视一番,也为了往后莫要再有如此灾祸。”
江南?
那正是......秋妃的故乡。
第69章 并蒂 “怀琤哥哥。”
皇帝似乎想到了什么, 声音略略低沉:“江南灾患刚刚平息,朕也不想劳民伤财,因而此次出巡一切从简, 沿途接驾的官员也不得太过奢靡。朕当以孝治天下,此次南巡也是为太后尽孝,令她老人家能够出宫赏景。”
皇后应了声, 问道:“陛下, 此次随驾的人选不知如何安排?”
皇帝沉吟着,一时间没有出声。
众人亦一片寂静, 神色各有不同。
许久,皇帝才淡声道:“朕虽出巡, 朝政诸事却不可耽搁, 太子留京监国。”
谢怀衍神色微微一凝,起身道:“儿臣遵旨。”
“后妃之中,皇后自要同行, ”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位妃嫔, “贵妃——”
以往圣驾离京出游,总少不了贵妃伴驾。这些日子她虽不得圣心,但皇帝毕竟顾念着旧情,又见她形容憔悴柔弱, 更显得楚楚动人,一时心软,道:“贵妃也随朕一道吧。”
出乎意料的,贵妃盈盈拜倒,道:“陛下,这几日颂儿总有些发热,臣妾放心不下, 不如便留下好生照料他。臣妾也能借此居宫静修,为陛下祈福。”
皇帝看向六皇子,果见他神色恹恹,便道:“既如此,你们母子二人便不必随行了。”
他用下巴点了点三皇子和谢怀琤:“诸皇子中,壑儿、琤儿随驾。”
三皇子性情闲散,向来不参与政事,只爱游山玩水,因此皇帝每每出巡都会命他随行,众人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而只会对另一个人再度咋舌。
谢怀琤面沉如水,嗓音平静,谢恩道:“儿臣遵旨。”
皇帝看着他,不自觉地又露出几分怅惘:“朕将此次南巡的第一个地方定在了凌云镇附近,那儿正是你母妃的故乡。”
天子这样旁若无人地怀念起了一个已故的妃子,语气那样缱绻而哀伤,除皇后和贵妃外,其他妃嫔都忍不住面露惊异。她们不曾想到,皇帝厌弃了秋妃这么多年,连她死后的哀荣都尽数褫夺,分明是对她痛恨至极,如今却又用这样温柔的语气念着她。帝王之心,果真如此难以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