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就解下了随身佩戴的荷包,转而系上了皇后所制的荷包。
众嫔妃再一次对皇后服气了。
瞧瞧,同样是为了讨好皇帝而提倡满洲旧俗,富察皇后的手段是多么的高端,而且还不得罪其他嫔妃们。
娴贵妃弄出什么穿满洲的传统布袍子,耳朵上挂三对耳环,形式主义搞得溜溜的,她自己是爽了,连累着其他嫔妃们跟她一样,连穿衣戴耳环的自由都没有了。
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在娴贵妃身上转过,就见这位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无表情地盯着那个荷包,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第二位献礼的人就是她了。
有皇后珠玉在前,娴贵妃的画很不错,但现在这个场合,皇上眼下也没有时间与心思去慢慢欣赏,再者他的三希堂藏了多少名画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等。
娴贵妃对他的一片真心只能留待以后再慢慢欣赏。
他很官方的夸了娴贵妃几句,就让人把画收起来了。
要是在宫里,嫔妃们献礼表演歌舞才艺那是没问题的,但眼下蒙古王公们都在,大家都矜持身份,故而大部分送的都是书画和针线活儿。
嘉妃给皇帝制做了一双用于骑马打猎时穿得皮靴;舒嫔才学好,亲自写了一首祝寿诗。
纯贵妃、愉妃、婉嫔不在场,舒嫔之后就轮到陆薇。
太监呈上她的贺礼——一把产自苏州的棕竹骨泥金折扇,算是她老家的特产了吧。
苏州折扇,历来是扇中精品,是文人心中的怀袖雅物。
扇子绝对是好扇子,但不是陆薇亲手所制,她也没那个本事啊。但扇子上的字却是她亲手写的。
嘴里说的话与手里写的字同样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清宫时日多,陆薇闲来也会练字,她不搞那些花样儿,只练颜体字,几年练下来,写出来的字勉强够看。
比较羞耻的是她在折扇上抄写了弘历以前所做《盛京赋》的一段比较文采比较精彩的句子。
不是她不肯抄写完整版,《盛京赋》太长太长了,十八把折扇都写不完,只能择一段了。
乾小四的诗写得不咋地,陆薇实在是找不到其他更好的。
《盛京赋》算是他很不错的作品了,法国大文学家伏尔泰就是因为这篇赋入了坑,彻底成了乾小四的小迷弟。
就凑合凑合送上去吧,陆薇觉得她没敷衍,真的用心了。
折扇是她托内务府的人采买的,花了好多银子,《盛京赋》也是她认认真真抄的。
泥金折扇呈上去,皇帝刚拿到手里,太后就先开始夸了,“这是庆嫔送的贺礼?真不错,皇上你看,扇子骨是用竹子做所制,多清雅呀。宫里的扇子倒是不少,可大多是檀木象牙做制扇子骨,贵重是贵重了,但也太俗气了些。折扇这种风雅物,原该用竹子做的,庆嫔有心了!”
第70章 二更
太后对其他嫔妃的贺礼最多简单地夸一句,轮到陆薇时就大夸特夸。
纯贵妃没过来,嘉妃找不到人说话,只能凑到娴贵妃耳边,轻声说:“这扇子再好,那也不是她庆嫔亲手制作的呀,那是人家苏州人会造扇子,太后娘娘可真会夸人。”
娴贵妃费劲心思准备了礼物,但风头全被盖过去,这会儿心里正不自在呢,听嘉妃蛐蛐,不咸不淡道:“太后娘娘喜欢就行,你忒多话了。”
嘉妃眼珠子都瞪大了!
以前她与娴贵妃俱是妃位,地位相同,她还有儿子傍身,平日里在娴贵妃面前趾高气昂,自觉高她一头,这次被她奚落,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
果然,当了贵妃的人就不同了呀,架子都摆起来了,但嘉妃素来言语伶俐,在嘴炮上就从来没输过。
她脑子转得飞快,灵机一动,很快就想到了关键之处。
同样是在太后面前应承的人,太后恨不得把庆嫔送的扇子夸到天上去,对于
娴贵妃送的画,可没见这多夸,娴贵妃这会儿只怕心里更难受不行呢。
想通了这一节,嘉妃心里顿时舒服多了,她笑眯眯地对娴贵妃说:“贵妃娘娘想开些,谁让庆嫔确实会讨人喜欢呢!”
娴贵妃冷冷道:“我不懂你在说什么。”
嘉妃笑道:“姐姐嘴上不懂没关系,心里懂就行了。”
这一刻娴贵妃恨不得掐死嘉妃。
陆薇已经看到她俩在蛐蛐了,但她没觉得不好意思,心里实在是高兴的。
就是那种不管你好不好,但有人是在偏爱你,这种被偏爱的感觉非常好!
等皇帝展开折扇,太后看到上面的字了,就更有理由夸她了。
“瞧这一笔颜体字写得多端正啊,而且写的还是皇上的《盛京赋》,实在太有心了!”
太后该夸得都夸完了,皇帝都没词说了,不过陆薇送的这把泥金折扇还算得他心。
她是苏州人,因地取材,特意送自己家乡最好的扇子给他,还亲手抄了他的诗赋,她的字虽然欠缺些,但这份心意他收到了。
因此,这把折扇他没让人收起来,而是放在了自己身边使用,待遇同皇后的荷包差不多,这无疑向众人表明了他的态度。
弘历还决定等回宫后,送几本他的御制诗给陆薇,她必定会喜欢。
只说能幸好陆薇此刻不知道他的想法,谁愿意看他天天发无聊的朋友圈啊。
陆薇之后就轮到令嫔,她给皇帝做了一身常服,精工细活儿反映在衣服上,很明显能看出衣服非常的精致华美。
皇帝看过之后点点头,赞一声:“令嫔女红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