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庆妃捡漏攻略(清穿)(139)

娴贵妃情况比她还差,直接就作出“呕”的反应,她连忙掩住口,向太后请罪,“请您恕我失仪!”

太后似乎明白了什么,又命米嬷嬷把草莓端下去,然后问她俩:“皇后昨晚上很严重?”

娴贵妃用颤巍巍的声音说:“皇后流了好多血……”

太后叹了一口气,“女人都要经过这一遭的,生孩子的时候那流的血才多呢,一盆接一盆的血水从产屋里端出来。”

她这一说,把两个从未生产过的人吓得更加呆住了。

陆薇喃喃道:“一盆接一盆的血水,那岂不是把血都流完了。”

太后道:“有血也有水啊,血流完了就没命了,运气好则能止血保住性命。”

有时候太后自己都是一种矛盾的心态。

身为女人,一辈子被丈夫冷落,这无疑是痛苦的,但眼看着年妃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孩子们接连早逝,年妃的身子也熬坏了,那时候太后反倒是庆幸自己的,她运气好,生了弘历一个就够了,再不用受生育之苦。

深闺女子连杀鸡都没见过,再加她们从未经过那一遭,咋然看到皇后昨晚的样子,被吓到了也情有可原。

太后干脆令人撤下了饭菜,道:“这里不用你们侍奉了,回去好好歇着吧。皇上已经派人来说了,皇后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你们别刻意去想,等过几天事情淡忘了就好了。”

这时候陆薇还惦记着畅春园:“您哪一日回畅春园?”

太后笑了,“你还惦记这个啊,不会忘了你的。先等皇后的身子恢复一些再说吧。”

太后着李昌盛亲自送她们出去。

陆薇与娴贵妃刚离开不久,裕贵太妃火急火燎地进宫来了。

她比其他的太妃们运气好一点,皇帝疼爱弟弟和亲王弘昼,于是便允了每次正月以及她的生日月份,裕贵太妃可以出宫在和亲王府各住上一个月,以享天伦之乐。

昨晚上裕贵太妃进宫吃了元宵宴,早出宫去了,何以这么早就又进宫?

太后心里纳闷,连忙让人请她进来说话。

裕贵太妃一脸急色,进了屋子,直奔太后跟着,就要下跪。

太后拦着她,“你这是什么意思,有话说话,我们之间用不着这样,能帮你的我尽量会帮。”

裕贵太妃跺跺脚,“唉呀,弘昼这小子又犯浑了,今日凌晨,他莫名其妙说要给他自己办丧礼,谁的话都不肯听,好好的亲王府挂满了白色,他又非让家里的奴仆们哭灵,哭声小了他还不依,现在整条街都以为我们府里真死人了。好端端的,他莫不是发疯了呀!”

第84章 弘昼头一次开始发疯是从……

弘昼头一次开始发疯是从乾隆元年开始的,他在朝堂上因一点口角,当众殴打顾命大臣讷亲。

从此,裕贵太妃就觉得这个儿子的性格变了,变得性情放荡,骄矜狂妄,但这在她眼里都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可这次不同了呀,哪有人活着,自己却给自己办葬礼的?这会儿只怕源源不断有人往和亲王府去奔丧了。

当然,裕贵太妃最怕的是皇帝会因此事怪责弘昼失仪。

太后寻思道:“无缘无故办什么丧礼,他昨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裕贵太妃子自己也摸不清头脑:“就是进宫赴宴,没发生什么事啊。哦,他好像后来去宁寿宫看望了一回和婉。”

和婉是弘昼唯一的女儿,弘昼每次进宫时,如果有机会都一定会去看看她,这是常有的事情。

若是放在以前不稀奇,但昨日皇后突然孕况不好,导致整个元宵宴都是草草结束。

太后暂时把这两件事联系不起来,但她安抚裕贵太妃:“你先别着急,皇上那里有我呢!”

裕贵太妃要的就是她这句话,儿大不由母,她是管不住弘昼这个儿子了,随便他怎么闹,只要皇上不降罪就行。

……

直到皇后事件过去三天后,陆薇才算缓过劲来,心

里的阴影淡了不少。

现代有那么发达的医疗技术,尚且会有人能生产而死,更何况是古代,那是在真正的走鬼门关,不生不育保平安啊。

令嫔过来咸福宫看望她,问起她那晚发生的事情。

她颇有些烦恼道:“皇后娘娘怀孕,精力不济,那些宫人们便也懈怠了,现在关于长春宫的流言蜚语纷纷扰扰,大家私下底都在传小话。有说皇后娘娘是自己跌了一觉,更有甚者,说是和敬公主推倒了皇后……”

陆薇只能实话告诉她:“等我和娴贵妃到长春宫时,就看到皇后出血了。和敬公主推没推皇后,我是没看到的,但她肯定跟皇后闹了一场,不用我说,你都能猜到。”

令嫔叹息:“和敬公主太不懂事了!”

陆薇微笑:“再不懂事那也有皇上与皇后在她身后兜着,谁也别感叹。”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令嫔无话可说。

陆薇问她:“皇后的身体怎么样?”

令嫔脸上的表情稍微轻松了些,“她好多了,虽然现在只能卧床休息,但好在肚子里的孩子无事。”

行,没有人命发生就好。

陆薇不想再提这一茬事,话题转向美食,“你来的正好,春桃在小茶房炖燕窝,我请你吃冰糖燕窝如何?”

令嫔愁眉苦脸,“我哪有心情吃东西啊!”

“大错特错,”陆薇告诉她,“这里不是长春宫,而是咸福宫,你该下班啦,别再想皇后的事情。”

令嫔不解地问:“下班是什么意思?”

陆薇这么解释:“你在长春宫服侍皇后,算是你的工作,工作很辛苦,但下班就是你该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都不放松,那岂不是要把自己累死了?你就算真担心皇后等明日去了长春宫再担忧也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