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穿十福晋(224)
没什么要紧的大事,这些庶子出身的孩子性情阴郁的有,但跋扈的真没有。
其中查苏算是说话声气儿最壮的了,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人家是正经在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子,准备学禾嘉当年的弄商队做买卖,且没工夫瞎闹。
“闯祸都闯不出大的,不是喝醉了酒打架就是为了花街柳巷的姐儿打架。有个最出息的,不知道怎么跟国子监一个监丞家的姨娘好上了,在外头私会被那监丞堵了门。”
国子监的监丞,正八品的小官,唯一的好处就是胜在清贵,只要不是特别不会做人的,跟国子监里的学生打好关系,等学生出了国子监那就都是他的人脉之一。
这样的人清高得很,又是读书人。说是去捉奸就带了两个小厮一个马夫,人家那边正经草原马背上长大的,身边还跟着两个五大三粗的蒙古侍卫。
这事且不说谁有理谁没理,反正最后挨打打成猪头的是那监丞,打架的时候动静太大,把统领衙门的人都叫过去了。
“皇阿玛把人留下来,肯定不是为了让他们闯祸当纨绔的。
要是真让他们一个个在京城迷了眼,日后回了蒙古,那些个王爷不会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好,只会说皇阿玛和咱们当初把人留下来目的不纯。”
就跟胤俄对家塾管得特别严是一样的,亲兄弟把府上的格格送到自己那里读书,哪怕天天晚上都回去胤俄都得事事过问,就怕孩子有什么不妥当,自己落了埋怨。
“人留下来了,又不像府里的猫儿狗儿,要我说三哥与其瞻前顾后不如尽心尽力。忠君体国怎么了,不该教吗。
往后噶尔丹部肯定还要乱,到时候蒙古那边肯定还得用,把他们教得忠于朝廷忠于皇上,要依着我的,这就没什么不对。”
“四书五经教给他们不是要他们考科举,是要他们读书明理。三哥让先生们教他们知识,他们学了以后选择走哪条路,那是他们的选择。可眼下咱们教不教怎么教,这个态度可千万不能歪了啊。”
胤俄这话听得胤祉眉头紧皱,张嘴想说什么又咽回去了。胤俄见他这样不催也不劝,这话自己点到为止就行了,该怎么办这份差事胤祉得自己去琢磨。
“我知道了,你能跟哥哥说这些,就是没把你哥当外人。等我忙完手头这些事儿,抽空叫你去府里喝酒。”
胤祉只不过是性子瞻前顾后了些,又不是真的蠢。知道再跟胤俄磨牙也聊不出什么来,便干脆利索的起身走了。
要把蒙古王孙摆弄明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事还没见有什么动静呢,乾清宫那边又出事了,这次出事的是胤禟。
之前请求开海禁的折子递上去就没有回音,刚开始那几天胤禟还忐忑不安,生怕自己的折子惹了皇上不高兴再被提溜过去挨骂。
后来发现一切如常,胤禟就琢磨着这折子要么是没引起重视要么就是留中不发了。
不发就不发吧,反正也不一定非要那么死板。闽粤两地的商人出海往南洋去的人多得很,有人是去了南洋诸岛定居讨生活,真想要出海多的是路子。
还有许多商人根基这边,生意全在外面。借着倭寇海盗的名声,以家族宗祠的名义在外边养了不少人和船,没事的时候来去自如做生意,真被衙门抓到了就说是海盗,顶多把那一批货损失了,出不了大事。
这些底下的挠你胤禟以前懒得管,这是后来自己要弄自己的船队,才一点一点了解了些。这要是老爷子真不同意开海禁,自己就有样学样呗,出去挣钱这总不算是与民争利了,对吧。
胤禟想得挺好,就是没想到康熙压根不是懒得管,而是等着算后账。
户部年初年尾都忙,现在四爷不在胤禟就得事事过问。康熙这是知道前段时间就算自己不过问,老九也腾不出手去干别的。
现在入夏了暂时没那么忙了,康熙这才把压在案头好几个月的折子抽出来,吧唧一下摔在胤禟头上,“说说,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第115章 从小挨骂挨习……
从小挨骂挨习惯了,入了户部以后被康熙训斥的时候更是只多不少,不过一封奏折扔过来胤禟跪得稳稳当当都没打算躲。
偏偏今儿他运气实在不好,折子一角正巧砸在人九爷头上,顿时就红了好大一块。疼得胤禟下意识就抬手去捂,随即又疼得龇牙咧嘴的,看得屋里伺候的几个奴才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儿子就想着,外边的银子其实比咱们自家的好赚,摆在那里与其让别人占了便宜,倒不如儿子想法子赚回来。”
之前把这事跟胤俄说的的时候,胤俄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提醒胤禟要当心康熙回头来问这事。
当年下决心海禁,除了海盗猖獗之外,最要紧的还是因为康熙对西方的忌惮和戒备。康熙真的不知道西方发展成什么样了吗?
怎么可能不知道,别的不提只说胤禟,就因为早年耳部患痈感染,太医院想尽了法子治不好,最后是找了西医的门路治好的。
从那以后,胤禟书房里就隔出一块来专门摆放他从传教士那里收罗来的书籍和玩意儿。皇室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海禁,但绝不会真的自欺欺人把自己的眼睛都给蒙上。
欧洲殖民和变革从未停下脚步,康熙不愿本土纺织、瓷器等产业被外来商品挤兑,更不愿沿海的汉人沿着南洋出海一去不回,种种顾虑之下,才让康熙下了海禁这种釜底抽薪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