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碎玉有声(94)

作者:南榆枝 阅读记录

杨府管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似乎这事已经人尽皆知且不需要避讳。

“祭酒大人的马车刚过城门口,就改道去了四方馆,眼下还不知那边闹成什么样。”

“这是?”杨仲辅垂眸扫视毛边纸上印刷的文字,眉头跟着越蹙越紧。

“江陵杨家产业下的书肆墨斋,甚至其他铺子都在派发这篇林老的颂文。书肆还放出林老著作的白棉纸印本,折价售卖,引书生文人争相购买,林自初的身份便也跟着传开了。”

他垂头叹道:“眼下都挤在四方馆闹呢!”

“宫中作何反应?”杨仲辅通篇读完颂文,心里连连称赞。

这篇颂文旁征博引,随笔者崇敬之情而陈述林声远的一生,斐然成章,通读则心生澎湃。

京中才子,也就谢建章有如此锋发韵流的笔力。

若不是用版刻印刷而成,以求速度和数量,杨仲辅都能预想,谢建章那俊秀飞逸的字迹会有多么添彩。

杨仲辅收了飘飞的心绪,抬眸仍不见管家回话,沉声道:“圣驾回銮,摄政王满城耳目,无人将消息递到御前吗?”

北凉使团下榻在四方馆,如今被书生围堵,该太后党着急才是。可他开口却问高时明的反应,这矛盾的反应惹杨清浅错愕。

“有王府小厮在城门口拦了圣驾。”杨府管家垂下头,“但圣驾径直回宫城,并没有遣人到四方馆。”

“似是纵着他们闹的意思。”

“既如此……”杨仲辅顿了顿,合上深邃的眼眸,“回府吧。”

“爹?”杨清浅轻唤一声,见杨仲辅岿然不动,没有要搭理她的意思,便垂下睫羽,落车帘道,“管家,回府吧。”

她心中酸涩,被失落感涨满,是愈发看不懂带她疏离的父亲了。

京中何人不知,她从小受教于祖母,又得太后看中,实在不知她的父亲为何会渐渐疏远自己。

明明在幼时的记忆中,杨仲辅亦是慈父形象,下朝归府会张开双臂将她高高举起。

马车徐徐前行,她却再也没有心情去阅览那篇颂文。纸张被她小心折好,也是将她的心思和低落情绪收好。

稍晚于他们回京的杨书玉一行,马车中是截然不同地氛围。

月芽摆弄着小几案上的茶盏和点心,似是受到感染,她小声地哼着江陵小调。

她身侧的车帘被卷起,杨书玉从主位倾身靠近,伏在车窗打量愤恨不满之风刮过的京都。

“建章的颂文写得真好。”

杨书玉面上扬着明媚无害的笑,似是这阵搅弄京都的风并非出自她手。

“林老太爷文人楷模,梅竹风骨。”她回眸一笑,“怎么会有投靠北凉的子孙后辈呢?”

谢建章浅笑连连,温声道:“是林氏后人不争气,丢了林老的风骨。”

他的声音似散在春风中,轻柔而悠扬:“书玉宣扬林老的功绩,是让林自初在大黎再无立足之地。”

那篇颂文没有贬低林氏后人,谢建章只是从内心真挚的感受出发,赞扬了林老在文儒界的千秋功绩而已。

甚至颂文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林自初,可风声刮过,会将林自初是林声远贤孙的消息带到各处。

两相对比,他越是赞扬林老的文人风骨,便越是让林自初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

北凉蛮荒,单靠北凉国力和环境,就算有林氏一族助力,也很难在短期内追上大黎的国力。

与颂文一同传回京都的,还有杨书玉加盖私印的亲笔手书。关闭北境茶马互市的消息,怕是早已快马送去北境。

杨书玉在手书中还强调,要赶在秋冬前闭市,断了北凉采买物资过冬的退路。茶叶断供尚可忍耐,布匹棉花和粮食,都是北凉国土无法产出的。

她是顺着高时明的指示,要将北凉逼入绝境。

林氏一族在大黎臭名昭著,断无回归的可能。而被林氏牵连的北凉人,在捉襟见肘地忍过一个个冬天后,杨书玉很想知道,他们求贤若渴的心,是否依旧坚定?对他们,还能不能做到礼遇有加?

念及此,杨书玉忍不住轻笑出声,在月芽的哼唱声中,如银铃般悦耳,带有江陵女子的娇俏明媚。

“可是太后呢?”

她突然问道:“太后将林自初请进京都,是为了牵制摄政王。”

“兵权在摄政王手中,北凉进献种马,是想撕开一道口子,让太后党的人插手军营。”

谢建章回程路上为她分析朝局,却没推演到太后的下一步动作。

她微微蹙眉:“摄政王驳了北凉之请,如今林自初有难,她若是作壁上观,定得不到北凉的支持。”

“如此,太后党拿什么和摄政王斗?”

谢建章不着急,接过月芽手中的茶壶为杨书玉添茶:“京中皆道,江陵杨府站在摄政王的阵营中,有充盈的银钱开挖南北运河。太后党自然不能与之抗衡。”

“可是书玉也说了,若是得不到北凉的支持,太后党迟早要被王爷肃清。”

他嘴角的笑冷了下去:“林氏一族无荫封,族中亦无人出仕为官,举族投靠北凉,世人可骂其辱没林老风骨。”

“可太后私下与北凉交好,甚至能为她提供助力,书玉可知这叫什么?”

杨书玉一滞,心中的答案不敢宣之于口。

“这叫通敌卖国。”谢建章冷声强调道,“其罪当诛。”

第54章 大势 将乱的,又何止是京都?……

百姓聚族而居, 安土重迁。

举族远迁,转投他国史上少见,若途中被府衙查获还会予以严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