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竹马今日火葬场了吗(123)
六娘就这么径直进了亲军都尉府,
这是六娘第一次进入亲军都尉府,亲军都尉府的守备森严,时常那些看起来并不好看的信鸟飞来飞去,鸣出一种难听的声音。
入目都是灰色的墙壁,灰色的地砖,灰色的盔甲,阴冷冷的兵器放在角落里反射出死寂般的光,她能嗅到被这兵器铁渍掩盖着的血腥味 。
她蹙着眉,这种味道让她很不适,几乎本能性的想要作呕。
“孟大人在哪里?”她问那个亲兵。
那执刀的亲卫没有多说,便将她带到他住的地方,她站住步子,愣了一下。
没想到他竟在这里种了一株株的刺蘼,将这地方装点的艳丽妖冶,不知道为何,六娘忽然想到,她曾对他说,要他在汝宁的巷道旁种满刺蘼。
她……有些哑然。
门外的亲兵推开门,引她进去,并没有禀报,六娘看着这小小的四方院子,一时有些怔愣,他竟将这里面装点的像汝宁的旧居,甚至这院中不远处有一颗青梅。
住在这里大抵人总是心中不安的,所以,就关了门将这四方的院子,装成最心安的去处,她想,他大抵是这么想的。。
她忽然发现门不知何时开了,孟简之站在那里,背着光看向她,脸上的神情看不清楚。
他在门边,望了她许久,然后先行向她了请安。
“臣,参见郡主……”他撩袍跪下,声音低低的有些听不清。
他因今日休沐,所以在亲军都尉府中赋闲,他并没有穿朝服,只是穿着寻常的一件玄衣,黑发随意地散在肩上,眼神中有些迷惘,似乎是在忙着什么。
她向他回礼道,“孟大人,太后说,我如果有需要可以找大人,我想看当年封禅案的所有卷宗。”
他没有犹豫,说,“在宗阁里,郡主随我来。”
他说着,随手拿了盏灯,便引她出了这院子,向前处去,身后的亲卫和芷兰都没有再跟。
今日天阴,亲军都尉府显得格外沉闷,外面掌着灯火在风中摇晃着却始终未灭。
孟简之忽然从袖间取出火折子,将一边灭了的灯重新掌上,灯火印在他的侧脸上,竟显得暖融融的,可这暖意只局限于这一方内。
他站着,转过头凝视着六娘,眼里罩着淡淡的,静谧的氛围。
她从未见过他身上有这种气质,仿佛外边的天地与他无关。
他在这阴冷孤僻的地方,有一道他自己的小小的一方天地。
六娘有意打破这一刻的沉默,她做无意地继续前行说,“孟大人,长宁有一事想请教。”
“郡主请说。”他说。
“既然陛下和太后早都知晓当年两位王爷是假传圣明,擅自射杀尚未定罪的嫌犯,为何……为何就不彻查呢。”
“我想,当年肖将军和公主死后,太后和陛下也很难过,因此,太后斩了两位王爷的手掌,以做惩戒。”
“可阿爹阿娘枉死,他们却只是失了手掌!”
“武德五年的时候,陛下有心收回散落在世家手中的兵权,平定各处散乱的叛乱,而去各地收回兵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位王爷去封地镇守。
肖将军已死,手下数十万大军正是军心动荡的时候,若再处置了两位王爷,各地方的士兵只怕就不止是躁动不安了。”
“所以!所以……就可以不顾阿爹阿娘的死活吗?阿娘可是祖母的亲女儿,是陛下最疼爱的妹妹。哪怕阿爹陷入纷争中,又与阿娘有什么关系呢?……”她站住步子,言语间有些激动。
他也停下步子,“我想,太后做了这决定,也很痛苦,太后仍然记挂着公主,所以,才会开口说是要为公主当年的案子翻案。”
“是因为如今各地的叛乱早已消失,世家手中的兵权也已被收回,如今不需要两位王爷了……”六娘偏过头去说,她一时对太后当年的决定感到伤心。
他轻轻笑了一下,“郡主聪慧……这么说也没错……
只是,当年肖将军已死,即使就地正法,也无法换回郡主的阿爹阿娘,无论如何,这公道来的都迟了,所以,太后和陛下当时选择从了大局。”
“什么大局!什么时事!我都不懂……迟来的公道,难免让人伤心。”她说着,心中满是难过。
“是啊,迟来的公道,难免让人寒心。”他叹口气,复那双黢黑的眸看住她,“若郡主是当年的太后,会如何做呢?”
她没有说话,只是回看着他,她不是当真不明白,可她仍然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当年残忍的事实,她在这红墙灰瓦下看到了她一直不想看到的事情,妥协……
他上前一步,将手中的宫灯落到地上,从他的长袍中取出一把精巧的小纸伞。
他说,“迟来的公道难免让人寒心,可,迟来的公道也是公道,这个公道我要!”
六娘看着她,一时有些不解,他的语气。不像是在说她,倒像是在说他自己!
她半垂着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知什么时候外面落了绵绵密密的雨,雨珠从叶上滚落,滴在青砖地上的水洼里,一滴一滴又一滴。
天灰沉沉得,他撑了一把伞,靠近她,那把伞斜斜地为她倾着,高高的围墙中两人一伞,灯火将他们伞下的身影拉得修长。